孟繁丽
摘 要: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必然性。正是基于这个载体,利用它充分调动学生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终提高其生命的质量。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探讨孤儿教育的新途径,从而为孤儿的健全人格的塑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孤儿教育;生命教育;自尊教育;良心教育
孤儿学校作为一所特殊的教育机构,它的教学构成相对单一,由于师资力量和生源及学生素质的限制,目前高考考生只以文科考生为主,所以语文学科作为一个基本的高考考试科目,相对情况下,学生对它的关注度较大,这样一来,就为语文学科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个契机,但也给所有语文工作者提出了挑战。作为该校的一名普通特教工作者,通过在孤儿学校的工作经历与实践锻炼,我认为以高中语文课堂作媒介,探讨生命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关注两个方面即自尊的教育、良心的教育。
一、自尊教育
自尊的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孤儿在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对于在特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孤儿来讲,由于缺少父母亲人
长期有效的引导,入校前往往养成了行为散漫、穿着邋遢、不讲卫生、撒谎、满嘴脏话、打架斗殴甚至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惯。进入学校后,这些毛病还会不时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有效利用课堂教学,通过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正面的引导,运用教材中的名人教育、榜样教育培养孤儿自尊自强的意识,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为其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良心教育
良心的教育则要求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孤儿内心真正的感动与感恩,而非表面意义上的迎合。
孤儿学校是国家福利事业发展壮大的标志,更是民政系统的一面旗帜,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孤儿学校这一教育机构本身具有双重性质:教育性和行政性的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各界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孤儿学校要面对各行各业的友好捐助,这本来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件大好事,但是随之也会带来一些弊端,那就是对一些价值观还不稳定的孤儿来讲,往往会形成养尊处优的想法,
滋生无知无觉的索取欲,认为社会各界的捐助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是社会弱势群体,就应该得到救助,从而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感动与感恩。这就需要语文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情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深刻意识到社会与各界人士的关爱之心,真正理解社会关注和爱心捐助的真正意义,真正做到从内心学会感动而非嘴上的口号和表面的赢得怜悯,要学会自食其力,内
心自尊自强,更要学会理解“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真正内涵。只有这样,我们的特教事业才是成功的,才会为社会培养“知恩图报”的有心人,才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我深爱着这份职业,更深爱着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很想通过一些实地研究,化解这群特殊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矛盾,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使他们的生命在有限的空间里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05.
[2]王云峰,冯维.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诠释[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
[3]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
[4]文雪.生命教育论[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5]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
(作者单位 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