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3-04-29 00:44:03肖地楚黄乃祝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办学特色学科

肖地楚 黄乃祝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通过后,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这是学校顶层设计者们急需思考与回答的课题。从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以期为高校决策者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新建本科院校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些办学历史悠久、实力较强的高职高专院校,经调整、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到目前为止,这类院校总数超过600所,占据全国本科院校数一半左右。它们经过十几年发展,在校园面积、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迅速发展,基本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标准要求。但是,这类院校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办学特色不足,面临的生存压力不少:未能形成良好办学声誉,难以吸引优秀生源;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学科带头人缺乏,青年教师比例过高,实践能力欠缺;远离中心城市,无力培养高层次师资和吸引高水准学者加盟;省市共管导致既缺乏地市州政府强有力财政支撑,又缺乏省级财政力所能及的照顾,办学经费相对短缺;学术理性尚未形成,行政化倾向尤为严重,一心向学、一心向教的发展内驱力不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尚未形成共识,产学研合作教育层次偏低,科技服务地方能力不足;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新专业开拓困难,管理机制缺乏活力。面对生存压力,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以更高的眼光、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责任和更好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才能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厘清办学定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学校办学定位主要解决人才培养问题,即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来培养的问题。前者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此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后者解决教育教学的方式和培养途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方法、由哪些途径来实现培养目标。评价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是评价这两者的符合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党和国家明确要求教育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金字塔形结构要求各类高校要有自己合适的定位。一般说来,塔尖部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研究型大学和省属研究型大学培养;塔中部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应主要由其余本科院校来培养;塔下部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应主要由高职、中职学校来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既不能沿袭老牌本科院校,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其正确定位应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具有基础扎实、专业突出、学习、实践、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何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应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谋取利益的人才,从一般技术员、工程师到工程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应用型人才侧重知识应用与技术创新,与工程实际和社会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从而能够在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模式原指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校要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大胆突破,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探索和试验,不断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解决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灌输与能力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真正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素质教育模式:适度通识教育+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适度专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就是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学校环境;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因材施教,就是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湖北文理学院按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开展了“21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其基本做法是在大学4年中,安排2年左右时间通过大类培养方式集中进行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夯实人才基础;安排1年左右时间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以提升专业素质;安排1年左右时间通过实践性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以及校(课)内外实践以强化专业应用能力。学校在处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中,提出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方向课程和实践创新课程5大课程模块,通过引进高水平师资努力解决好课程数量少、选择余地小、课程之间关联度不强等突出问题。这方面美国哈佛大学的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哈佛大学提供给本科生的基础课分为7个板块:道德判断、数理判断、科学、文学、历史、外国文化、社会分析,每一板块包含有15门左右的课程,学生们可以从百余门基础课中选择自己的必修课程。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新建本科院校落实办学定位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需要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师资队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殿堂,只有人才才能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高校师资队伍建設要坚持“外引内培、专兼结合”原则,“外引”就是制定特殊政策、给予优惠待遇从企业、科研机构、其他高校聘请学校发展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给现有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加造血功能,推动师资队伍整体协调发展,同时加大力度做好引进人才的稳定工作,包括落实相关物质待遇,家属安置,子女就学等;“内培”就是制定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积极鼓励教职工通过脱产、在职等方式积极培训,提高学历层次、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对于已经退休的高级职称教师可采取返聘方式,适当安排教学任务和辅导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强弱直接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实践证明,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旨在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嵌入式、整体合作式、分段式、订单式、顶岗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而这些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需要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学校本着“尊重人才、以人为本、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依法管理、共同發展”原则,开展校企合作,一是积极从企业引进富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达到调整和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目的;二是积极选派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业进行社会实践,通过挂职锻炼、调研、参与项目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三是积极建设校企合作基地,参与地方科技产业建设,保证中青年教师实践目标的完成和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学校办学定位确定后,教职员工应认真学习和领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机理,形成全校性共识。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逐渐摆脱高职、高专痕迹,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特别是学校顶层设计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开放的心胸、果敢的态度、无私无畏的精神全力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1.管理体制改革

新建本科院校管理体制大多是以行政为主导的体制,这种体制“官本位”意识浓厚,冲击着学校学术精神培育,激化着学校内部矛盾,阻碍着学校健康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借助转型之机敢于冲破传统体制限制,在高校去行政化道路上先试先行,就会获得极大发展空间和机遇。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之机尽管困难和问题很多,但困难和问题却垫高了学校发展的平台,只要学校顶层设计者们以博大的胸怀、抱负与傲骨清风启动去行政化改革,去除官本位桎梏,真正落实高等教育管理新理念:以教师集体权力为主导、以行政权力为辅助,以教学科研为工作中心、以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为最高准则,以服务为宗旨、以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为目的,高效、高质地履行高等教育管理职能,学校就能获得可持性发展的强劲动力。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历程印证了改革带来的成就:19世纪前哈佛大学名不见经传,1896年年仅35岁的化学家艾略特当选校长,他“在学术上奖励博学深思、独立创新;在行政上讲求知人善任、取人之长。他的各种新政在推行之始,无一不曾遇非难和攻击,但他不曾打击诬陷任何持异议者。人们普遍称道在哈佛大学内外,不曾有因不同意校长政策和主张而受到挫伤者。艾略特通过40年的戮力经营,到他1909年去职时,终于使哈佛大学的教师由原来的23名增加到600名;学生由500名增加到4000名;学校基金由25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因上种种,艾略特被誉为“能人校长”。

2.人事制度改革

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急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需要突破原有人事制度羁绊,按照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大胆引入竞争机制,按照优化结构、转换机制、按岗聘任、减员增效原则实施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改革,转换机制,调整职能,整合机构,定编定岗,增强活力;强化管理,增强素质,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竞争氛围;在强化聘任、加大转岗分流前提下,建立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聘约管理,从严考核的用人机制和岗位聘任制度。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内容为:全员优化组合:高校按照因事设人原则,定编、定岗、定职责,全体教职工凭自己的德、能、勤、绩申请合适岗位,公平竞争,择优录用。教师竞争上课:教师上课由单纯分配型改为优者择课型,教师挂牌上课,由学生评价和选择教师;高水平教师优先挑选课程,实行上课优酬原则,低水平教师任较少课或不能任课,实行较低课时津贴,长时间不上课教师要分流。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与聘任: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原则,可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体现竞争原则,打破论资排辈做法,注重实际水平与业绩,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破格晋升,“湖南大学讲师也能当博导”传递的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正能量;提倡量化评审,以硬指标进行客观评价。管理干部选聘:管理干部选任要打破论资排辈和终身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实行动态管理;有条件高校,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可通过海选程序全国范围内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选拔懂教育、懂管理、有能力的专家、学者担任校长,校行政班子实行由校长挑选的“组阁制”经组织批准;中层管理干部实行招聘制和任期制,到期全部解聘,重新进行聘任,彻底解决只能上不能下的终身制问题。后勤服务: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后勤服务部门以服务质量获得收入,以收抵支,自负盈亏,并按一种类似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形成明显的收入差别,服务不好的将要下岗。

五、凝练办学特色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校办学特色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关系着学校生存与发展。特色强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特色包括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师资特色、课程特色、校园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等,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专业特色。因为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办学特色要靠专业优势来体现,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特色都集中体现在专业建设上,即利用优势专业对社会的优良服务,产生广泛影响,提升学校的地位和知名度。新建本科院校从“地方性、应用性”办学定位出发,根据“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特色学科对接区位优势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应用学科带动应用专业发展”指导思想,重点发展地方经济社会急需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兴专业。发展新兴专业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发展魄力,也展现了学校的发展活力,如地处苏北的徐州医学院致力于走特色发展之路,集中资源大胆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麻醉学专业,其组织申报的教改项目《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高校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而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载体,学科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例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其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是世界顶级学科,华裔学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说:加州理工学院为什么会变成这么著名的大学?它的腾飞就是靠两个教授,一个是密立根,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使这个学校的实验物理迈进了世界一流行列;然后是冯·卡门,他是钱学森的老师,他把美国的航空技术带起来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上应牢固树立以实用性、应用性为主的学科发展理念,努力改变学科设置与当地经济结构、人才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状况,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所在区域的影响,在与地方经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布局和引领学科发展,逐步形成有发展前景的、社会需要的、生源充足的、有潜质的特色学科,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发展,形成特色学科与新兴学科、传统学科齐头并进局面。如英国泰晤士河谷大学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护理类学科为学校特色学科,以此推动学校其他学科发展的良好局面,其护理类学科在全英国总共70个开设这类学科的大学中排名第8位,该校护理类共有66个专业,层次上从专科到博士,内容上从接生到临终关怀、从技术领域到政策法规、从生理健康到心理健康,几乎无所不包,仅是本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就有心理干预、精神健康护理、成人护理、儿童健康护理、学习障碍护理、癌症护理、护理学(专升本)等,学校因为护理类特色学科知名度很高,学校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参考文献:

[1]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24.

[2]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1.

[3]腾建河.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襄樊學院学报,2012,(4):74.

[4]刘瑜.牛校牛在哪[J].中华活页文选,2011,(4):4-9.

[5]谢霞飞,郭小聪.高校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与变革[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9.

[6]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21.

[7]唐湘岳.湖南大学讲师也能当博导[N].光明日报,2013-6-12(1).

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构建地方新办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湘教通[2012]597号)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办学特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完美的特色党建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