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三项基本功”

2013-04-29 00:44:03施宇
关键词:设问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施宇

摘要: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设问、有效的追问和激励性的评价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善于设问、有效追问和激励性的评价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三项基本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设问;追问;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8-009-2一、缘起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毓信先生在《人民教育》关于数学教师“三项基本功”的系列文章中,写道: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的能力,既不应等同于“教育”,也不应等同于“数学”,或者两者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特殊的能力。为此,他提出了数学教师的三个基本功:

善于举例,善于提问,恰当处理多元化与优化的关系。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细细品味,也深受教益与鼓舞。近几年,从省到大市,再到各个地区,都在举行各学科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模拟课堂、即兴演讲和粉笔字等五个方面。我也有幸参加了2011年张家港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通过比赛,我感到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读了郑先生的文章以后,我就在想,就课堂教学而言,语文教师的“三项基本功”是什么呢?下面结合平时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案例,谈谈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三项基本功”:设问·追问·评价。

二、善于设问

课堂设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它是教师教育观念、自身素质和教学艺术的体现,它往往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一次初二年级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一篇《在冬夜里歌唱的鱼》的课外读物,为了让学生能深刻理解从“寒冷”到“温暖”的转变,我进行了一次链接式的设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让学生充分领悟了文本所要表达的“这是一个寒冷而温暖的冬夜”的深刻含义。

案例一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冬夜里歌唱的鱼》,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冬夜?请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加以概括。(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你们找到了吗?

生1:寒冷、温暖。

师:是的,这是一个寒冷而温暖的冬夜。(教师板书:寒冷 温暖)

师:你从文中哪些语段读出了冬夜的寒冷?

……

师:这一小节描写出了一家六口的温馨,让我们感到了温暖。(板书:亲情的温馨)

解读与思考:理解文本含义的关键是“破文”,破文往往从阅读开始,而阅读并不仅仅停留在阅读文字、图片、注解等,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入到文字、图片的背后,深入到现实生活。有效的课堂设问往往能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消除他们与许多课文内容存在的心理差距,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扫清障碍。语文教材中有的作品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为我们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教师链接式的设问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课堂调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三、有效追问

追问,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通常情况下,教师设问以后,学生作答正确,一个问题就算解决了,但这正确的背后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学生懂得并且正确理解文本后作出的判断;二是学生一知半解或侥幸答对。教师的设问绝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回答,而是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学生回答正确后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是必要的,只有让学生答“其所以然”,才能真正了解其对问题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听一位名师上《小巷深处》,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感动的句子或段落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追问。

案例二

师:请你读出文本中你喜欢的、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生1:“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零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运用外貌描写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了母亲的苍老、无助。

师:为什么这样一种苍老、无助的形象就能打动你呢?

生1:……

师:她,母亲,为什么会显得这样的无助和苍老?

生2:她被女儿撇在一边,没有了女儿的关爱,所以她显得很无助和苍老。

师:这句话的描写,背后流露出“我”怎样的感情?

众生:对母亲的内疚之情。

师:作者是怎样刻画“苍老”的?抓住了哪些典型的方面?(学生重新查看文本)

生1:抓住了母亲的头发,“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母亲的眼,“深凹的眼”;母亲的手,“布满青筋和黑斑如枯竹似的手”。(学生鼓掌)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一段,读出感情。读出苍老的形象和自己的愧疚之情。

(学生声情并茂地开始朗读)

解读与思考:就语文教学来说,围绕教学总的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将系列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巧妙穿插,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追问,以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体现。我们希望通过教师的追问让学生不仅仅只满足于一个浅表的答案,而重在引领一种“指向”,即在于引导学生注重回答以后的反思,并向学生传递“没有任何问题能解决得十全十美”(波利亚语)。

四、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有一段师生的“对话”非常精彩,教师激励性的评价给了学生很大的正能量。

案例三

师:根据课下注释“日晚倦梳头”意思是天色已晚,我懒得梳头。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1:老师,我觉得‘日晚是日上三竿的意思。直接翻译是:太阳升起很高了。

师:敢于质疑,好,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现在先说说你的看法。

生1:(得到肯定、鼓励,他很高兴)人们的生活习惯是早晨起来以后,梳洗打扮。

师:的确不简单,言之有理。(其他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

师:(趁势引导)究竟是课本对,还是同学说的对呢?我们分组讨论,找出充足的理由。

(学生进入小组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

师:说说你们讨论以后的想法。

生2:我们小组认为“日晚”就是太阳升起很高了,在温庭筠的《望江南》中有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也能说明这一点。

师:(深有感触地)课本注释值得商榷,是你们让我明白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啊。”

解读与思考:《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当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以为,教师除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以外,还应当是“合作者”,而“评价者”的身份也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教师的评价会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点滴进步,及时地肯定亮点,巧妙地指正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既准确地传授知识,又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有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教师导引,学生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写在最后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研究、实践,不断去总结、反思,对我们的教学行为进行“过滤”,去掉“杂质”,浓缩“精华”,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愉快、高效、丰富多彩。需要指出的是,上文结合具体的案例关注的语文老师课堂教学的“三项基本功”,没有丝毫否认语文教师的“其他基本功”(如“三字一话、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的作用。而是希望语文老师在加强自身教学素养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三项基本功”上更加勤学苦练,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美丽教师”。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善于举例[J].人民教育,2008.

[2]王翊.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策略研究(上海市闵行区第1届教学小课题研究成果,2009学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猜你喜欢
设问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提问机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的运用
未来英才(2016年1期)2016-12-26 16:18:47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合”乐而“不为”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14:16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1:20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
考试周刊(2016年57期)2016-08-23 06:37:10
“支架式”设问,点燃思之花
考试周刊(2016年31期)2016-05-30 20:44:17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