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婷
在全国上下一片“减负”声中,所有人都开始关注起学生的课业负担。有人说我国中小学生的书包是全世界最重的,他们起得最早,而回家又是最晚的。教育专家痛陈其弊,教育行政部门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减负”反复地被炒热,实在很不应该。说“减负”,意味着认可必要的负担,只是希望卸去其余部分。那么,“必要的负担”如何界定?“减负”一再被提起是否反证它前景广阔?课改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是否也得“减负”?凡此种种,必须告别“减负”,别让它阻碍我们前进的路。
一、一日有考试,一日难“减负”
目前,我们依然面临升学的压力,中考、高考仍然是热门话题。有考试就有应试,有应试就会加重负担。恢复高考以后,莘莘学子“破万卷书,挤独木桥”。他们千方百计地问老师、求同学、挖家教、搜教辅;大剂量练习测查、模拟考试,学生愿意、家长乐意、社会满意。社会有需求,加重负担就当仁不让地存在,这就是市场调节。家长的重托、社区的期待、官员的评价,还是跳不出“考中多少、重点几个”这个圈子,城里、乡下,重点、普通,每所学校无一例外地需要回答这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问题。学校要生存,教师要面子,学生要实力,别的学校加压我校怎么办,别的教师用劲我怎么办,别的同学刻苦我怎么办,学校不增负可能有教师增负,教师不增负可能有学生增负,学生不增负可能有家长增负,不敢坐失事机,战战兢兢地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我们渴望从考试大棒的重压下解脱出来,我们渴望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或业余爱好,但是,只要应试存在一天,“减负”就成了奢望。
此外,现阶段,家长除了要求子女读好书外,还要求子女学习某些技能,认为“艺不压身”,可待将来派上好用场。即便学校不增负,家长也会增负的,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显而易见,“增负”的源头不在教师。
二、学生“减负”与教师“增负”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肯定是名列前茅的。许多人就认为罪过在于教师,他们没有认识到教师的尽心尽责,没有认识到究竟谁该为“增负”负责。
学校的确存在部分教师“增负”的情况。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思想不够端正,眼睛只盯着分数,忽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课程门类过多,教材内容偏深、偏难,此问题在中学更为突出;部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盲目采用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延长学习时间,搞“题海战术”等。但从社会方面来看,也有其原因: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取得高分、满分;升学考试指挥棒的错误导向,特别是出现“自费生”与“择校生”后的“分钱挂钩”影响更大;某些地方政府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搞升学率排队,单纯以升学率高低来评价学校和奖罚学校领导与教师等。
轻松自由是人心所向,减少压力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向来被冠以“清闲”的教师不会愿意主动找“负担”。也许有人会认为增加学生的负担可以给教师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教师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才“增负”的,但总体状况是,校内的补习、辅导收入远远低于做家教,做家教收入低于相应知识能力付出应得的代价。因此,“增负”是学校屈服于社会压力,教师执行学校行政命令的结果;“增负”对教师而言是迫不得已的。
三、学校“减负”不等于学生“减负”
在“减负”浪潮中,不少学校下午三点就让学生离开了校园,学校硬性规定了每门课的作业时间,如此等等。然而仅仅靠减轻学生的书包,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等措施,学生的课业压力是减小了,然而这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果真有利吗?一定的课业负担(或压力)对于教学和学生掌握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中小学生在受教育阶段,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经过高度浓缩的科学文化知识,需要在学校习得主要的社会规范。从长远的眼光看,学生日后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他们与人合作、组织性纪律性等良好品质的形成,都有赖于以课业负担为载体的外部压力。那种片面地强调学生负担“过重”,不断为学生“减负”的想法,恰恰忽视了教育的社会责任,降低了学生日后对社会的适应性。同时,现在的“减负”措施只能减轻来自学校的正常的、合理的课业负担,对来自社会的、家庭的“额外”负担(如“奥校”、家教等)却无能为力,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校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我们经常能看见,下午三、四点钟就离开校园的学生,由于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合理、健康地支配时间而沉溺游戏厅、迷恋网吧甚至误入歧途……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怎一个“减”字了得。
四、正视压力,因势利导
有考试、有压力并非全都是坏事。心理学家给了我们准确的定义,所谓压力就是“用来对付威胁的常规方法的失败”,压力是有害的,压力的作用可以在身体和情绪反应中表现出来。有人说“活着就是遭受压力”,没有人会否认压力是人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处处有压力。人生充满变数,没有紧张、挫折和失败而顺顺当当地过完一生的人恐怕一个也找不到。面对横亘在前面的种种负担的压力,需要的是全面分析和正确化解。压力是让人讨厌的,但它可以让我们在应对中产生和提高适应能力,甚至于适应极端强迫条件的继续活动。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考试、学业负担、“增负”、“减负”等看作自身适应生活能力的一种锻炼,当我们成功地应对压力后,我们将获得更强的信心和更大的成就感。
1.深化课改。当前的课改总体上是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为了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教师们也在不断挑战自我,努力寻求同伴的帮助和支持,认真反思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争取一步步完善自己。当我们看到教师自觉“增负”时,我们不能不意识到教师的思想观念正在慢慢转变,多数教师也认为现在的学生负担太重了,这也正是为学生减少某些负担的有利时机。天天对社会大声疾呼“减负”只能增加负面影响,我们可以撇开“减负”的没有价值的讨论,让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去探索、去推敲,因地制宜落实“减负”。
2.把握方向。课改的方向是“全人”教育,也就是力图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每个学生都能终身发展,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对学生而言,学校教育仅仅是他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的一个小片段,教师无法决定学生的一生,无法传授学生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能力,无法完全塑造学生的灵魂,学校和教师的能量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劳厄认为剩下来的就是素质。现行的课标已对原来大纲中难繁偏旧的知识进行了剔除,尽管它还仍需完善,但只要我们准确定位,无效劳动将会大大减少。
3.真抓实干。切实做好制度的保证和评价的改进这两项工作,在纵向的深入开展工作和横向的评估比较中,有章可循,有参照物可比,就可以消除许多顾虑,增加工作的积极性。要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卸下应试的思想包袱是个长期的艰难的转变过程,因为这需要与自身固有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的学生的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和现实利益、与学校的上级管理者艰难磨合,但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行动转变。
现阶段,无头绪、无休止地讨论“减负”,只能是浪费时间。只有让全社会深刻认识课改的理念,让全社会支持课改行动,才能在源头处阻断负担的升级。只有深化课改,才能切实减负。在“减负”问题上,做,比说更重要。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