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淑萍
摘 要: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体系,对促进毕业生就业有重要意义。从构建体系的原则出发,详细讲述构建综合评价监测的过程和方法,包括监测指标数据获得、监测指标值的标准化处理、各指标权数确定,计算指标指数综合合成方法。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指标体系;评价与监测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90-02
近年来,由于“供求” 关系原因,就业竞争激烈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还将日趋严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关系到民生、社会和学校人才培养等诸多现实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大众化教育阶段应反思毕业生就业差异,探索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体系,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过程。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体系中各指标是从不同角度反映其特征,涉及面广,因此,体系要以监测和反映就业能力为重点。
一、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体系的原则
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体系原则主要有以下三条原则:第一,系统性原则。体系应以毕业生就业能力为核心,要能全面地反映大学生就业发展的基本态势,能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过程和主要层面的实际情况,以便开展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评价。同时,必须协调指标间的各种联系,尽可能减少指标间信息的交叉重迭,才能保证指标体系的有效、稳定和功能的发挥。第二,易获取原则。所谓易获取,就是可操作性强,否则指标设计思路再佳,若无法获得,仍是纸上谈兵。由于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十分繁杂,一些指标可以量化,而另一些不能量化,为了准确构建评价监测体系,应该以定量指标体系为主体。第三,适当超前原则。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特定背景下的就业,受宏观环境的制约,就业政策和学生就业观念不断变化,社会对就业的认识监测就是一个变量。因此,评价监测体系应该吸纳市场经济时代多元就业观念和就业模式,体系指标内涵应该坚持绝对的开放性。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构建方法
一般来说,指标体系建立和量化标准确定后,综合评价监测的实施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监测指标数据获得、监测指标值的标准化处理、各指标权数确定、计算指标指数综合合成方法。
(一)监测指标数据获得
1.从有关部门收集
针对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部门纷纷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目标和标准。如教育部每年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各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披露的就业率情况;有关就业网站也提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当然,各部门提供的数据和标准可能不很完美、规范和系统,对此可根据实际情况与有关方面共同收集资料研究确定。
2.进行调查
对于一些没有部门归属的指标,可通过选取部分典型对象进行实地调查的方法获得资料。如采用问卷调查的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3.预测和估算
这一方法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的类推原理,根据已知社会特征和现象的相互关系进行估计推算,确定指标标准和数据。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制约,有些指标可根据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招生规模等推算今后的就业市场发展速度,估算指标值。
(二)监测指标值标准化处理方法
对于确定的监测指标体系,由于指标不同的计量单位和数量级,一般不能直接进行评价,必须先将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实践中常用的无量纲化处理主要有:
1.标准化变换方法
2.功效系数法
3.指数化变换法
监测指标值标准化处理方法还有规格化变换方法、秩次变换法等非参数方法。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体系的目的是为了评价监测就业水平程度。因此,只需要将一系列指标值与监测标准值进行对比即可。在这里,指数化变换法更为适合。其做法是:
(1)单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指数的编制。必须确定某一年为基期,这一年的指标值为标准值,以此计算报告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指数。通常确定基期综合指数为1,而报告期的结果大于1,则反映出该高校就业水平提高,反之,则就业水平降低。
(2)两个或两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指数的编制。取高校就业水平较高(每项指标排在前50位高校的平均值)为上限值(U),平均水平为中线值(M),采用功效系数法计算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指数(CPI)。并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指数的大小,将高校划分为不同档次标准,以此来确定就业水平的高低。如可设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较强的标准:CPI>=80;水平次强:80>CPI>=70;水平中等:70>CPI>=60;较差CPI<60。
(三)指标权数的确定方法
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在进行综合时有必要对各监测指标进行加权处理。权数值的确定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的结果,目前权数的确定有Delphi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其基本步骤如下。
1.建立判断矩阵
2.计算各指标权重
3.一致性检验
(四)计算指标指数综合合成方法
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中常用的是线性加权和法。就是将经过无量纲化的各指标标准化值乘以经过一致性检验的权数,然后再加总,得到综合指数,即可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的高低。这一方法的优点是保证单项指标的独立性,又可以避免个别指标异常波动而造成的判断失误。
总的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指数是很有用且行之有效的。它既可以对单一高校不同年份,也可以对同一年份不同高校的就业情况进行较为合理的评价和排序,从不同角度连续监测毕业生就业水平的变化,从而在整体上进行分析和比较,让高校认识本校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所处的位置,也为其进行改革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蕙羽.大学生“软实力”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29-32.
[2] 张向阳,柯羽.从评价指标反观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J].嘉应学院学报,2006,(18):112-116.
[3] 孔丽娜,韩兆洲.高校竞争力综合指数的编制[J].统计与决策,2005,(6):6-7.
[4] 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49-52.
[5] 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21):65-66.
[责任编辑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