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珍 覃东红 江康伟
【摘要】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09——2012年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按糖尿病的常规治疗,控制血糖(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控制饮食,使血糖控制满意后开始治疗。结论 依那普利联合羟苯磺酸钙能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UAER、β2-MG水平,改善肾功能。
【关键词】 羟苯磺酸钙;依那普利;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5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532-02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递增,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最常见且较为难治的糖尿病并发症,早期出现肾小球内高压、高滤过状态,后逐渐进展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变厚,蛋白尿排泄率升高,最终进展为肾衰竭,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2]。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延缓甚或是逆转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来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我院自2009至2012年采用依那普利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09——2012年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80例患者均符合早期DN(根据我国第五次全国DN的诊断意见)[2]的诊断标准,在排除感染、药物、心力衰竭等因素,并排除其他肾脏疾病的基础上,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1-66岁,平均年龄53.5岁,病程3-15年,平均5.5年。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l5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4.2岁,病程2-14年,平均5.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降糖、降压、降脂、控制饮食等治疗。
1.2.1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规格:10mg/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2378)10mg,1次/d,疗程为8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羟苯磺酸钙分散片(规格:0.25g/,海南林恒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644)0.5g,3次/d,疗程为8周。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应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测定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PG)、尿素氮(BUN)、血肌酐(SCr),B2微球蛋白(β2-MG)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试剂盒由美国雅培公司提供)。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采用留取晨起中段尿3ml,以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测定,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执行。观察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在FPG、BUN、SCr等指标的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UAER及β2-MG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8周内观察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2例,发生率为5%;对照组3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
3 讨 论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以累及心、脑、肾等生命器官和危害严重为特点,是糖尿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疾病最常见的单一病因,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易感性、糖代谢紊乱、肾血流动力学改变、细胞因子、炎症机制已及氧化应激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羟苯磺酸钙分散片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β2微球蛋白(β2-MG)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有助于保护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且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
[2] 张惠芬.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