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莲等
【摘 要】晕针是各种注射、静脉输液、抽血、穿刺及针灸过程中均可发生的一种反应。通过查找其发生的原因,做到提前预防,及时处理,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
【关键词】晕针;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在健康体检工作中,抽血是护士的基本功,也是体检中的常规项目,经常会遇到一些体检者在抽血过程中发生晕针反应。晕针是一种血管性晕厥,由于外界的强烈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引发晕厥[1]。临床表现为头昏、心悸、四肢软弱等症状。患者还表现为意识恍惚、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血压偏低、脉搏细弱,严重者瞬间昏倒,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甚至休克。为了降低晕针发生率,防止意外,提高抽血成功率及工作效率,现对我科抽血所致晕针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我院健康体检中心成立8年来,接待包括单位和个人在内的健康体检约达二十几万人次,抽血时出现晕针反应的体检者有3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5例,年龄16—42岁,平均年龄22岁,体检者在抽血过程中大多出现胸闷、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冷、脉搏细弱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唇甲青紫,继而发生晕厥。
2 晕针原因分析
2.1 患者因素
2.1.1 心理因素
对抽血知识了解少,认为抽血会损伤身体,有惧怕与顾虑情绪,神经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发生晕针[2]。体现在首次抽血者心理适应性较差,抽血晕针的发生率较高,曾有多次抽血经历者心理适应性相对较好。部分人群在幼儿期常被家长拿抽血打针来恐吓威胁其纠正不良的行为也是导致一部分人群长大后仍对医院充满恐惧,特别是面对打针抽血时,心理阴影很大。
2.1.2 生理因素
体检者在空腹状态下,机体的血液浓缩,血容量不足,容易引起晕针,或下夜班过于劳累疲倦时,机体处于应急状态,使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脑血量减少,发生晕针。临床多见的是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有晕针经历者易再次发生晕针;其次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易发生晕针。
2.1.3 年龄因素
年龄对疼痛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中青年而且体质较瘦弱者,心理反应较敏感,疼痛阈相对较高,抽血时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疼痛感受就更加敏锐,痛觉加剧,易发生晕针。其中,16岁~25岁是发生晕针的高峰段,该年龄组体检者大多数为初次采血,精神紧张,对抽血操作过于集中注意力,易出现血管迷走反应和过度换气综合征,导致晕针的发生。
2.1.4 体位因素
由于健康体检存在人员较多、时间相对较短的特点,体检抽血时一般采取坐位,由于体位原因.重力作用使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脑部供血而发生晕厥。
2.2 护理人员因素
不同的护士抽血发生不良反应率不同。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态度和蔼,沉着、冷静,技术熟练,晕针发生率低;相反,如果静脉穿刺时态度生硬,行两次或多次静脉穿刺,则极易给采血者造成心理压力或恐惧,而增加晕针发生率。
2.3 环境因素
气候干燥、闷热、气压低、抽血室空气不流通、声音嘈杂、秩序混乱等环境因素可促使晕针的发生。
3 晕针处理对策
体检者如果出现晕针反应,应立即停止采血,将其置于空气流通处,取平卧头低足高位,以增加脑部供血量及回心血量,适当保暖,口服糖水等,向体检者解释这种反应是常见的,5 30 min即可恢复,恢复后无任何后遗症。出现晕厥时迅速通知医生,按压人中,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如症状不能缓解,给予氧气吸人,保暖,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予抗休克治疗。
4 抽血护理对策
4.1 抽血前的护理对策
4.1.1 提供舒适清洁的抽血环境
合理调节室温。保持空气流通,为体检者提供座椅休息,维持良好的抽血秩序,有明显的标示牌,人员按流程分组进行采血,以便减少拥挤及喧哗,保持井然的秩序,减少压力源。在抽血室用图文并貌的墙报、黑板报等形式用告知等候抽血的体检者。
4.1.2 做好宣教工作
单位体检时,提前将抽血的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方法等知识派发到每一个职工,以便每一位体检者能了解体检相关的知识。个人体检部分,由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是不用预约只要上午空腹即可马上进行健康体检。故前台接待护士要热情接待体检者,穿戴整洁,举止大方,给体检者一个良好的印象,用温和的语言先询问既往史,包括既往心脏病史、抽血晕针综合征史等。给体检者耐心讲解有关采血的基本知识,消除其思想顾虑,使其愉快地接受采血。
4.1.3 重视高危人群
注意巡视等候抽血人员的精神状况,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恐惧心理,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处于轻松状态。发现有心理应激能力差的体检者或有意识恍惚、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症状的体检者,应有针对性的进行个体化护理。应先给予相应处理,如送温开水供其饮用、发宣传小册子让其阅读,在旁予以心理疏导,可根据体检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情况,交谈一些其比较感兴趣或者有关其职业方面的问题,可提出一些让体检者思考或感兴趣的问题,除了给予被体检者一些适当的安慰之外,可进行简单的相关健康知识宣教,以便分散体检者的注意力。以稳定其情绪,放松紧张心情,做好一切心理准备后才采血,并给予优先处理。
4.2 抽血过程中的护理对策
4.2.1 运用合理的采血体位
资料表明:正坐位抽血发生晕针的概率明显高于平卧位抽血及坐位头偏一侧伏在抽血台上抽血者,后两者发生晕针的概率无明显差别[3]。平卧位抽血与坐位头偏一侧伏在抽血台上,多在抽血后发生晕针.而正坐位抽血多在抽血时发生晕针。笔者认为坐位头偏一侧伏在抽血台上的体位是大多数体检者较为理想的采血体位,该体位相对于正坐位降低了头部位置,对脑部供血影响减少,且有利于呼吸,还避免了视觉刺激。该体位不但有效地减少了晕针发生的概率,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比较方便省时,可以有效减少护士的工作量。但对曾有晕针史或高危人群给予平卧位抽血,可以减轻其心理负担,有效防止晕针的再次发生。
4.2.2 提高体检者的心理预防能力
护士操作时主动与体检者沟通,观察情绪和心理反应;解释清楚静脉采血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讲解体检的目的和好处,减轻心理负担和紧张、恐惧心理。在操作过程中,当体检者表露出不良情绪时,护士应及时分散其注意力。工作中不能忽视语言沟通这个重要的治疗手段[4]。对精神过于紧张的抽血时让其抱住家属或其他工作人员,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4.2.3 提高护士操作水平
护士操作时应做到动作规范,操作准确,采用无痛技术,并根据个体血管的特点,选择合适血管,使用不同穿刺方法、穿刺角度[5]。护理人员熟练及轻柔的静脉穿刺技术可以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增加体检者疼痛及加重其恐惧心理。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正在抽血者的紧张情绪,亦可得到其后等待抽血者的信任,使其精神放松,否则会加重其心理负担。静脉穿刺刺激强度与外在的刺激强度、刺激时间、作用面积有关,成功地控制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与速度、动作轻稳是穿刺成功与无痛的关键,同时也是降低抽血晕针综合征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4.3 抽血后的护理对策
抽血后嘱体检者按压穿刺点5-10分钟,手臂避免屈曲,按压时间过短或位置不当容易导致穿刺点再次出血,引起体检者恐慌,诱发晕针。按压的力度适中,力度过重会导致局部疼痛,过轻血液会从血管壁的针孔流入皮下形成血肿。
5 小结
总之.良好的服务态度和娴熟的穿刺技术,能使采血者产生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通过优良的护理行为可减少被抽血者的心理压力,有效地降低晕针综合征的发生率。良好安静的环境,护士自身素质及技术的提高,加强对取血前、中、后的宣教工作和尽量做到预防在先,一旦有晕针先兆,及时处理的原则。这样既减轻了体检者的痛苦,使晕针发生率下降,也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保证体检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魏丽堂.闷桂萍.抽血患者晕针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4(7):741.
[2]吴正平.诱发晕针的心理因素及护理对策.护士进修杂志.1992,7(12):22.
[3] 彭惠香,林禅,陈听.2种不同体位采血发生晕针的原因分析[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1):76.
[4] 张亚卓,刘恩重,江涛.脑室外科手术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4o-70.
[5] 李大年.现代神经内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