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玲
【关键词】神经内科;患者;心理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发病年龄前移,中青年患者不断增多。笔者对 32 例 49岁以下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我们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36例患者,男28例,女8例;年龄21岁~49岁,平均年龄40.6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脑出血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梗死患者12例,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病毒性脑炎4例。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式,被调查的患者均神志清醒,言语功能存在;问卷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患病前的性格特点、患病后的心理反应及对医护人员的要求等。
2 结果
36例患者中个体经营者15例,机关人员8例,工人8例,农民3例,教师2例。患病前大多生活不规律,性情暴躁。患病后96%的患者心理不平衡,出现不在乎、悲观失望、迫切需要医学知识、焦虑急躁、自卑、猜疑等心理特点,同时要求医护人员提供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服务。
3 心理分析与护理
3.1 心理问题
3.1.1满不在乎心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症状恢复较快,再加上有的是层干部、个体经营者,是单位的骨干、家庭的经济支柱,在社会角色和患者角色发生冲突时,大多认为自己还年轻,对本病的危害不够重视,存有侥幸、满不在乎心理。
3.1.2失望悲观心理
当患者有比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后,机体部分功能丧失,又恐留有残疾,心理上受到沉重打击,继而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本组8例患者有美满、幸福和谐的家庭,是工作单位的骨干,由于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担忧,心理上失去平衡,表现为沉默寡言、愁眉不展,对任何事都毫无兴趣,甚至产生轻声的念头。
3.1.3迫切了解医疗知识的心理
本组大部分患者患病后,迫切需要了解自己多患疾病的原因、诱因、治疗方案以及预后等,他们希望有经验的教授、专家及有护理经验、技术操作熟练的优秀护士为他们治疗及护理,希望能从他们的回答中得到确切地答案。
3.1.4焦虑急躁心理
本组有8例严重脑卒中患者,患者卧床时间长,功能恢复不像自己期望的那样快,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患者觉得自己为家庭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情绪极不稳定,反复询问医护人员自己的病到底能不能治好,表现为食欲下降、烦躁不安、失眼等,有时需要镇静药才能缓解症状。
3.1.5 自卑多疑心理
本组大部分患者病前工作繁忙,交往广泛,其中还有例处于领导岗位上,病后你们考虑的则是:从此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岗位,自己成为亲人的负担,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改变,从而对周围人的态度比较敏感,怀疑自己不再受尊重,甚至怀疑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敏感地审视周围的一切,产生孤独和抑郁的心情。
3.2 护理
3.2.1 帮助患者尽快进入患者角色
指导患者正视危险因素的存在。作为社会和家庭中的坚强后盾,年轻人应有责任感,积极行动起来。使他们能够明白积极行动起来,使他们能够明白,在年轻时把握好健康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我们还从实际出发,让患有同类严重疾病的老年患都和他们交朋友。一些老年患者在谈到自己所得的疾病时,往往感到遗憾和后悔,因为他们最初得病时也在中青年时期,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或者对疾病知识的不了解以及工作第一的思想,使疾病没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以至于现在不得不饱受疾病的折磨,使中青年患都感触很大,并表示要切实把握好这个机会,积极配合治疗。
3.2.2 充分建立患者的支持系统
本组患者由于患病前后自尊心反差极大,所以责任护士应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及权利,为患者创造关怀温暖的环境,使患者感到被接纳、被理解,告诉患者对陷入疾病状态是没有责任的,他们有权利接受帮助。护士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患者家属思想工作,鼓励患者亲友探视,强化社会、家庭支持,在情感上给予患者安慰关心,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让患者体验到亲人的爱、社会的温暖,激发起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克服疾病带来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