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留美教育学硕士。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学校管理、教育行政、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品牌学校不仅有很多外显于形的优秀品牌表现,还有很多好似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优秀品牌内涵。这些品牌内涵在学校的发展中得以不断积累传承,成为品牌学校不断辉煌发展的内在动力。有的学校历经百年,学校建筑、教师、课程等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其蕴藏于品牌之中的那种优秀内涵好似从未改变,一直支撑着学校的辉煌与发展。借用生物学的术语,品牌学校的这种优秀内涵,就如同生命的基因,不断把学校的优秀表现一代代传递。这种基因的载体正是学校文化,而学校文化以教育的方式存在时,便成为学校的另一种课程方式,即隐性课程。因此,隐性课程也就成为学校优秀教育基因的重要载体。北京二中提出的“空气养人”的办学理念和品牌特色,就是关注隐性课程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品牌学校典范,这也正是北京二中优秀的教育基因所在。
隐性课程是对学校课程形态系统的丰富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附加课程等。一般认为,美国学者菲利普·杰克逊(Philip Jackson)于1968年发表的《教室中的生活》最早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课程的提出拓展了学校课程范畴和知识范畴,拓展了教育文化选择的范畴,从而拓展了学校实施规范教育的范畴。有人认为,隐性课程论是学校通过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有人认为,隐性课程是“非计划的,是儿童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是处处接触到的有形的、无形的影响”。也有人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识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学习”。总之,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是指学校中除显性课程的影响以外,那些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限制的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所有教育元素。
隐性课程在学校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隐含于学校物质性环境的隐性课程形式和隐含于学校人文环境的隐性课程形式。学校建筑环境、装饰文化等属于学校物质性隐性课程;学校管理制度、师生关系、组织系统、常规课程的附属教育等都属于人文环境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提出有利于从课程论的专业角度思考和设计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从课程育人的角度加强学校的制度、组织和人文文化环境建设。隐性课程在学校中会产生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如隐性课程是帮助学生在学校阶段形成社会性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课程;隐性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团队学习与互助;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独特作用等。
北京二中“空气养人”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正是这种基于隐性课程思想的学校课程发展。学校认为,教育应如空气,时刻给人以养分和生命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处处是教育,处处是教育的空气与养分,让学生浸润在学校的教育养分中得以全面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和持续的发展。学校建设的教师博物馆、学生博物馆、古籍室等都是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呈现的教育载体,使学校课程形态呈现多元发展的状态,为“空气养人”理念奠定了隐性课程的物质基础。正是在“空气养人”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的一石一树、一亭一榭、一廊一橱都蕴含了教育的价值,形成了学校独特的隐性课程体系。这种隐性课程体系形成了“养眼、养心、养德、养智、养体、养行”的育人功能,也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隐性课程是学校优秀教育基因的载体
隐性课程的发展是对课程形态系统的丰富,也是对课程文化的发展,形成了隐性课程文化。隐性课程文化成为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成为一种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课程文化形态。隐性课程文化与隐性课程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和共通性,隐性课程文化是隐性课程的母体,隐性课程是隐性课程文化的表现和价值载体。隐性课程文化通过隐性课程的形式,使学校中原本就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形态具有了课程功能,实现了课程的价值。同时,隐性课程文化也让知识、信仰、态度、价值观、艺术和习俗等文化系统的内容,可以通过隐性课程的形式传承下去, 实现未来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功能,丰富了课程传承文化的渠道。
隐性课程文化是对学校优秀文化和优秀教育基因传承的文化。学校的优秀教育基因蕴含于学校文化之中。隐性课程文化通过对学校优秀文化的选择,构建学校隐性课程。这其中,学校的优秀教育基因,必将成为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并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传递。
北京二中以“空气养人”为理念,以隐性课程为载体,对学校近三百年的优秀教育基因和学校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学校文化和育人特色。走进北京二中学校古籍室,你会感觉到一种厚重的文化,传承着学校悠久的教育基因,“肃立其间,仿佛听到前辈的低声细语”,学校的生命密码在这里得以传递。进入北京二中教师博物馆,你会油然产生一种敬意,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教案到上世纪70年代的植物标本和实验教具,从科研论文到家访记录,从教师出版的诗集到学术著作,从课堂实录资料片到历史照片,这些在很多学校可能是散落各处的教育废品,在这里却熠熠生辉,成为学校历史的见证和优秀的纪念,每一件藏品都述说着这所学校的严谨的教育与严肃的教风,学校优秀的教育基因蕴含期间,并得以有效传递。再走入学生博物馆,你会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荣耀,从新中国初期的校徽到三十年代的毕业纪念册,从各届毕业照片到校友的工作业绩,从一张张获奖证书到一个个校友捐赠的珍藏品,作为二中学子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不需要豪言壮语,相信每一位二中新生走出这座不大的博物馆,就会坚定一种奋斗的信念和决心,并将为之付出终生的努力。这也正是这个博物馆想要传递的教育基因。这种教育基因在二中几乎无处不在。走进教学楼,可以通过触摸显示屏展示民国以来的毕业证书、委任状,包括刘绍堂、韩少华等历届校友的文学著作,以及众多科技精英的业绩介绍。这种电子博物馆,形成了新的隐性课程,让师生们对学校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种学校优秀教育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滋养着师生的教育理想,传承着学校优秀的教育基因。
“空气养人”教育思想是对隐性课程理论的新发展
“空气养人”,一句平和而通俗的办学理念,孕育着深刻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回归教育本质的教育行为,更是对隐性课程理论的新发展。
“空气养人”办学理念传达了“处处皆教育”的宏观教育思想,为隐性课程理论提供了教育认识论基础。“空气养人”办学理念认为教育不仅存在于课堂,也不只在学校。钮小华校长说:“教育的本质是日常涵养,”“教育给人以方向,好的教育应是感受不到的教育。”因此,教育如空气,无处不在,处处皆教育。一所优秀的品牌学校,不仅要精心构建和实施显性课程,还应关注更加广泛的隐性课程,让那些处处都在的教育资源课程化,成为学校同样精心设计的隐性课程,让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共同铸就学校的教育品牌。
“空气养人”办学理念传递了“大道至简、注重细节”的微观教育思想,为隐性课程提供了教育实践论的基础。钮校长说:“教育既不能泛化、概念化,也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教育要注重每一个细节,让每一处“教育空气”都形成正能量的教育滋养。基于这种认识,学校才能从每处细节入手,构建隐性课程体系,实现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细节已经成为很多品牌学校的工作理念,然而,只有让每个细节都形成隐性课程才能实现如空气般的育人效果。
“空气养人”办学理念传递了尊重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历史教育观,为隐性课程的实践拓展了历史范式。真正的品牌学校不会一蹴而就,一定是经历历史考验,并不断沉淀出来的。因此,品牌学校的优秀文化正是品牌的品质所在,这种优秀文化的教育基因,需要代代传递,才能使品牌学校不断发展、不断辉煌。“空气养人”的办学理念,注重将学校历史融入学校文化,将学校文化转变为隐性课程,用隐性课程形成润物无声的教育滋养,并使学校优秀的教育基因得以传递。“空气养人”这种注重教育历史的理念,是历史教育观的体现,为隐性课程的功能拓展了实践范式。
课程是学校品质的核心竞争力。而一所优秀的品牌学校,不仅拥有优秀的显性课程,还应精心打造优秀的隐性课程和课程文化,并使学校优秀的教育基因得以有效传递。北京二中提出的“空气养人”教育品牌,提供了这样一种品牌学校的发展范例。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