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2013-04-29 23:46:29周丽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折法探究性课程标准

周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52-01

在未来的社会里,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怎样使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面对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每个教师要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除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要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让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充分体现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例如小学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讲解、分析和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去探索并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的由来,这样会适得其反,学生有可能给教师说“糊”了。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了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掌握“比”、“除法”、“分数”三者的不同。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法

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

2.充分的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

4.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改革评价学生的方法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让个性差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备课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什么样的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首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其次,在评价学生时,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因此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后,现代评价尺度和质量的提高。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因此我注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实践中运用数学的能力等。

四、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所有的知识。这种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的不完整,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应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等。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

五、创设成功氛围,感受成功喜悦,激励再次参与

每个小学生都非常渴望获得成功,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喜悦体验。的确成功的体验有着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好好地学习。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积极动、动手,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不停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氛围,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注意有效的创设氛围,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参与的能力,以满腔的热情进行学习。

猜你喜欢
折法探究性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小鸟的简单折法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0
人和动物的基本折法(二)
人和动物的基本折法(一)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可爱的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