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铺砌的心灵之路

2013-04-29 20:08崔金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宋濂范仲淹导语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台湾著名教育家忠信学校的创始人高震东先生也说过:“没有德育,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没有德育,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没有德育,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没有德育,劳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有才,别人才会需要你,有德,别人才会喜欢你。”由此可见,教书育人首先要教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能够在以教材为纲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德育领域,丰富德育内容,就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

利用导语,激发感情,融入思想教育

好的导语,是整个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音符。它引导着学生思维、求知的方向,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课前导语是把学生引向课文意境的桥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章表现的主题,找出课文中德育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设计新颖而富有情感的导语,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课本意境,或巧设情景,或借助实物、图片等,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接受教育。我在《雷电颂》导入时,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影《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楚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然后我用深情沉郁的语言介绍屈原的生平及端午节的来历,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情景中。让学生了解屈原对祖国的爱是何等的真挚!“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不顾个人荣辱的崇高品质赢得了多少世人的敬仰。用这样的导语感染学生,陶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也为上课打下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赏析古典诗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们知道古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材所选的诗文大都是文质兼优、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典范,每一篇诗文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天地,都是闪光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引导学生赏析古典诗文,不仅能让人物深入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追求的真正“明星”,而且更能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和升华。如品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未来、建功立业的满怀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可以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比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我与学生讨论范仲淹的人生观,并以苏轼、柳宗元、欧阳修这几位与范仲淹有着相似境遇的文学家来做一番比较。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认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而其他几位文学家,同样经历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经历内心苦苦思索探求的过程;苏轼能够在苦难中自我排遣,是他特有的气度胸怀;柳宗元则在苦难中保持着内心的敏感纤细,而没有沉沦于麻木;欧阳修能够苦中作乐,以苦为乐,逆境之中寻求自己安身立命的价值,是开阔的心境的具体表现。他们的胸怀气魄,对于中学生来讲,应该具有学习借鉴的价值。几位文学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确实是或喜或悲不尽相同,但是终归他们都是精神上昂扬的强者。在经过这样的讨论与引导过程之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加深了,而且自然而然受到了一次人生观理想与价值观的教育。

利用教材,联系实际,砥砺学生的意志

对中学生进行吃苦耐劳、顽强坚毅、知难而进品质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凡取得成就的人,都具备顽强的意志。有的学生因家中有困难或某种原因就放弃了学习,就是意志不坚强的表现。我在讲《送东阳马生序》时,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宋濂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宗师,就是因为他身上有让人震撼的执著。因为执著,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抄录一本一本的书来读;可以“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以“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复”……正是因为这份执著,成就了宋濂,使他成为著名的文学大家。执著的力量就在于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奇迹的产生成为必然!这样的德育教育比单纯的口头说教更易于学生接受。这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了勤奋学习的干劲、百折不回的勇气。

总之,中学生思想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单纯的说教学生难于接受。“语文课的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是比翼鸟连理枝。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把思想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学生的思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薰陶与升华。

崔金华,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猜你喜欢
宋濂范仲淹导语
导语
诚信的宋濂
阳光
宋濂冒雪访师
本期专栏导语
宋濂诚信求学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导语
范仲淹苦读轶事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