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美霞
摘 要:研究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利用有效的策略以提升物理教学的实效。分别从物理概念教学要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使认识产生飞跃;还原展现,使学生发现、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对物理概念教学的概念引入、形成环节进行初探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当前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过分强调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大大压缩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新授课教学重结果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很多教师在引入物理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就匆忙甚至直接给出概念,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以下几点谈谈物理概念教学。
一、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使认识产生飞跃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往往是利用习题作为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这种方式往往是比较机械的,学生对物理概念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如果把知识稍微进行拓展延伸和变形,学生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会感觉学习物理太难,甚至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注重概念的引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如“密度”一节,怎样引入密度的概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知识。可以做演示实验:(1)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2)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也是相同的。提出问题:(1)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归纳总结: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水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最后可以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即比值是定值;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二、还原展现,使学生发现、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每一个物理概念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铭刻着人类思维发展的烙印。对于物理概念的教学,我们要把思维的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验以往人们的思维活动,并从中发现和形成物理概念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就能让学生认识实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还原展现,使学生发现、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如,在学习“力”的物理概念时,头脑中已有“某人干活真有力”“某人工作遇到了阻力”“现在我学习很有动力”等有关力的认识,而“力”这一物理概念是建立在一些物理事实的分析基础上的,如,手提水桶、手压桌面、人推车、人拉车、机车牵引、列车、磁铁吸引铁钉,磁铁的N极排斥,磁铁的N极,物体作用物体,我们将“手、人、机车……”概括为“物体”,将“水桶、桌面、车……”概括为“物体”,将中间的“提、压、推……”抽象概括为“作用”,这样便建立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物理概念。物理上的动力和阻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效果是使物体加速运动的力,就是动力;效果是使物体减速运动的力,就是阻力。
三、对物理概念教学的概念引入、形成环节进行初探
在对反映物质及其运动性质这类概念的教学中,这类概念主要是反映了物质或物质运动的某种效率以及特性,在定义上是利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但自身的大小又不依赖于这些相关物理量的大小。对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要进行探究,以提升物理概念教学的实效。
如,速度、密度、功率、比热容、电阻、压强等,定义公式一般写作X= 的形式。教学要求是:使学生理解这个物理概念反映了物质(或物质运动)的一种什么特性?为什么可以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它?它的大小取决于什么?教学时,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主要是实验数据),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发现(或说出)其中的规律(特性),然后通过对比(实质上控制变量)得出定义。第一步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力争使学生理解概念反映了物质(或物质运动)的一种什么特性的问题;第二步是解决为什么可以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它的问题,这一步要防止简单地给出定义了事,使学生误以为概念的定义完全是人为的,不懂得定义的来历(方法)。这些概念有很强的相识性,因此,教学中要把基本的概念讲透彻,在讲后续概念时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物理概念教学时要通过学生生活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主要是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描述其中的共性,从而得出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提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学会运用。
参考文献:
[1]顾建元.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12).
[2]修绍虎,赵立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转化前科学概念负迁移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0).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