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贵轩
〔关键词〕 学生;个性特长;兴趣;健康人格;素质教育;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28—01
每逢节假日,不少家长就领着孩子东奔西走,参加各种特色培训班。面对这股热浪,我们不能不深思,学生是不是具备了某方面的特长,就是具备了较高的素质呢?一个人的特长与其潜在的综合素质关系如何呢?诸如此类,都是每一个从事教育、关心教育的人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认清素质教育的概念
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是实现思维定势和品质的最基本的条件,思想素质则是指导这一思维定势和品质的强而有力的杠杆。当前社会上各式各类特色学校、特色班级所追求的“特色”,属于某一方面特长培养的范畴,是素质教育的某一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要以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神积淀为基础,结合社会生活实践和创造活动,来实现认识事物的本质的飞跃,最终实现受教育者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品质的完美统一。
二、尊重学生意愿,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特长属于人的某一方面技术、技能培养的范畴。要特别强调的是,培养特长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人格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父母的安排下选择一些特长教育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选择,不是从专业的角度和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方面出发的。如果选择特长时违背学生的意愿,或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很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对于部分学生的成长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在特长培养的过程中,如果掺杂了诸多的人为因素,就很有可能使学生享受不到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其结果必然会偏离了陶冶性情、锤炼思想和提升修养的目的。另外,必须提醒的是,虽然个性特长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在培养学生特长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天赋,任何牵强和勉强的做法,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往往还会事与愿违。
三、必须把健康人格的培养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素质教育的实施,最根本的是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即健康人格的培养是最根本的,应该贯穿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在培养学生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气质修养、向上的审美情趣、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内容具体来说包括爱国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有德无才的庸碌者、有才无德的投机者和缺德少才的二流子,都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都不是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合格的建设者。因此,素质教育必须从幼教抓起,结合学生不同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按照人的思想道德培養的客观规律,从小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品质。同时还应在全社会掀起多种形式的针对提高家长教育认识培训的热潮,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机会,使所有家长都能够摒弃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旧观念和做法,树立正确的现代人才观念和价值观,把健康人格的培养贯穿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学校、家庭、社会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更是学生人格培养的花园。特长培养最终要内化为一种志趣、一种个性品质、一种精神追求和文明艺术素养。只要把个性特长当成一种个性品质来培养,把文明自律当成一种境界来追求,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立体的绿色德育教育新模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