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省外务工人员回流对策分析

2013-04-29 00:44解新为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年8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

解新为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现状,结合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提出相关引导省外务工人员回流的对策。

[关键词]外出务工人员;皖江城市带;回流;产业转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21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041-02

2010年初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全国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对于加快安徽崛起关系重大。加快皖江示范区建设,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人口与劳动力的支持因素相当重要。安徽是一个人口资源大省,更是一个劳务输出的大省,如何运用劳动力的优势,来科学引导省外务工人员回流,助推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好国家级的皖江示范区,值得深入研究。

1 外出务工人员流动现状分析

安徽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异常活跃,人口流动频繁,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流动人口输出地。从2000年开始,安徽人口外流速度逐年增加,跨省外出人数从不足50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834万人,2007年更突破了1 000万,达到1 005万人。根据《安徽统计年鉴》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当前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流动呈现以下特点。

1.1 流动人口规模逐渐增加

2005年,安徽省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89%,2011年达到了31.35%,其中从2009年到2011年的两年间这一比重增长较快,由2009年的22.3%上升到2011年的31.35%,增长了9.05个百分点。

1.2 流向省外的人口比例开始下降,但仍占较大比重

安徽外出半年以上人口中流向省外的比重在2006-2009年间一直比较平稳,始终在77%~78%之间波动,但是从2009年以后开始下降,由2009年的77.9%下降到2011年的68.77%,下降了9.13个百分点。因此,虽然近年来省外务工人员有所回流,但省外务工人员所占比重仍较大。

1.3 外出时间以短期为主,且分布较为集中

2011年,安徽外出务工人员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下的占到17.72%,半年至1年的占到45.97%,1~5年的占到26.3%,5年以上的外出务工者仅占到10.02%。外出时间在1年以内的短期务工者占到63.69%,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占较大比例。安徽人口外流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和北京五省市。2011年,安徽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构成中,江苏占26.34%,浙江占27.53%,上海占21.8%,广东占5.62%,北京占4.24%,分布在这五省市的流动人口占流往省外总人口的85.5%。

2 承接产业转移对劳动力的新要求

近年来,皖江地区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不断加快承接来自东部沿海省份产业转移的步伐,已成为实现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据《安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皖江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 348.52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67.63%,比2009年上升了0.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8 130家,占全省的比重为65.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48.43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为73.05%。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皖江示范区的大量积聚,示范区内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011年,皖江示范区三次产业从业人数比例分别为35.6%、29.2%、35.2%,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例下降2.8%,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0.22%、2.5%,其中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的比重上升较快。随着大量工业企业在皖江示范区落户,也对安徽的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在劳动力数量上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皖江示范区承接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较大。但安徽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常年在外务工人员有1 000余万人,占到全省总人口的1/5。同时,安徽省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结构也不合理,2011年,该省第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分别为1 598.9万人、1 038.5万人、1 483.5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数比例分别为38.8%、25.2%、36%,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仍然偏高。因此,安徽必须一方面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转移到城市就业;另一方面,要不断引导省外务工人员有序回流,充分发挥安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以更好地满足承接产业转移对大量劳动力的需要。

2.2 在劳动力质量上

安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比重偏低,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安徽文盲率达到8.1%,是全国水平的近2倍。从每10万人拥有的受教育程度人口来看,大专以上仅6 733人,高中文化程度为10 840人,初中文化程度为38 604人,小学文化程度为27 763人,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共占到66.4%。随着安徽承接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有技术、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较高。

3 对策建议

3.1 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并留住人才

随着安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性也在加大。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流向省外,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要吸引人才回流并能留住人才,必须破除各种障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改革相关户籍制度,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让外出务工者真正融入城市,特别是随着“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主力军以后,对融入城市的要求更为迫切。

3.2 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要满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有技术、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力的需要,就必须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力度。近年来,安徽虽然不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但多数流于形式、效果普遍不佳。因此,要改进培训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适当对企业培训员工进行补贴,也应充分发挥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提高培训实效和资金使用效率。

3.3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建立完善转移产业岗位申报和信息发布制度。为有效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防止农民工人才外流,皖江示范区应及时汇总用工信息并集中统一发布,并要充分发挥各种人才中介机构的作用。

3.4 提升政府的管理服务水平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皖江示范区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的政策规章,强化监管职能,完善举报和信息通报制度,完善劳动争议和劳动仲裁制度,提高劳动者的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加强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

主要参考文献

[1]荣兆梓,胡艳.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2010)[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2]朱盛毅,朱金蓉.基于中部崛起背景下的安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乡镇经济,2009(12):81-85.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视角下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我国产业转移研究进展述评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北京专业市场向河北转移的适应性提升策略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产业迁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