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王超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在“开放”路径中我国产品输出、产能迁徙与产业转移一般规律的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分析在产能迁徙过程中迁入国与迁出国所需具备的特点,同时防止出现国内产业“空心化”;另一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产业迁移更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一带一路;产品输出;产能迁徙;产业转移
一、我国实施产业迁徙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一)我国制造企业产能过剩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随之上升,一些企业随之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被列为六大产能过剩的行业。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进行的“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发现,我国企业面临三大困难,其中最突出的困难就是产能过剩。报告分析认为,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能过剩,使得企业之间竞争如火如荼,而利润却一再缩减。
(二)我国产能迁徙方向研究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产能和产业外迁将成为扭转我国产能过剩和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工业化实现路径的转轨具有长远意义。林毅夫先生认为,产业转移的产业方向是我国人口红利空间日益被挤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地理方向是非洲各国。应该遵循何种规律进行产业的转移,也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带一路”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尤其是对沿线国家承接和发展能力的考量。罗哲曾指出,劳动力、技术支撑、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以及产业梯度系数、基础设施建设等是一国承接能力的重要参数。这是一个产业链由点到线,再到网和带的空间演化轨迹。程丽梅认为,在产业转移中,如果无视企业产业链空间演化规律,就有陷入“企业转移陷阱”的风险。这有可能成为沿线国家对我国产能和产业转移的担忧。如果上述国家进一步采取规避“政策依赖陷阱”和“双重低端锁定”的产业政策,也会以某种形式制约我国产业和产能外迁。
二、我国实施产能迁徙相应策略
(一)迁出国与迁入国的区位梯度策略
邹积亮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其自身产业的发展提升,在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等因素发生变化后,进行产业迁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曾经提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并对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发生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表明,二战之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也相应增加,利润空间被压缩,所以这些发达国家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进行,从这些国家再进口产品,与此同时,这些发达国家进行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而引起了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变动与调整。
中国可以借鉴二战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在迁入国与迁出国的经济优势比较上,应该遵循梯度转移理论,由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向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王先庆先生认为,不同的经济—地理空间存在“成长差”,不同的区域领域存在着“利益差”,二者共同形成的“产业差”成为产业转移的基础。
现今,我国的钢铁、水泥等已被列入产能过剩的清单,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应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正如林毅夫先生所说,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转移至非洲各国。根据区位梯度理论,中国与非洲存在经济梯度差,中国作为高梯度应该转移至非洲等低梯度的国家。在产业转移和产能迁徙的过程中,应该遵照产业梯度理论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外迁。同时,还应该将我国已经成功掌握并经精通其操作技术的高铁、核电站等行业列入外迁清单。
(二)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
为了防止我国的产业空心化,迁出国还必须对外迁产能和转移产业的类别进行严格的甄选,空心化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超过第一、二产业,最终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急速上升,超过了第二产业,以至于大于第一、二产业之和。有人认为,第三产业比重大于60%,即是产业空心化。
历史上,英国曾经出现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大量外迁,甚至在20世纪初期,其海外投资一度超过国内的投资规模,致使英国技术进步速度缓慢,被其他国家反超。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产业结构加速转型的时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要谨防国内制造业出现萎靡,失去原有的工业基础。在外迁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快国内制造业技术的进步,明确制造业是维持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要力量。
(三)注意产能迁徙与产业转移的时空差异性
进行外迁,要明确产能迁徙和产业转移不是同一个概念,产能迁徙可能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早期就伴随互联互通互商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得以实现,产业转移却需要通过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或者是资本对当地劳工流动或资本对当地劳工吸附才能完成,受当地的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产能迁徙和产业转移可能并不是同步的,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差异性。
王先庆先生认为,产业迁徙的效应可以概括为产业的整合升级效应,不仅会使迁出国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和内部联系有机化,还能够使迁入国优化其产业结构。陈红儿和陈刚认为产业转移对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的作用是积极的,会发生要素和投资的注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等。
因此,在进行外迁时要注意有些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对产能和产业外迁形成制度的冲突,提前做好调查,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四)遵循“边际产业”和“过剩产能”规律
1978年,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着手于正在或即将陷入劣势的产业来进行。这种通过产业的空间转移的方式,使国内避免盈利空间小或者亏损的状态,同时使得相对落后的国家接受本国较他们而言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实现双赢。因此,在向外部迁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发挥自身优势,避免自身劣势,遵循边际产业理论,同时,还要注意对产能过剩的产业进行迁移。
三、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在“开放”路径下对“一带一路”战略下产品输出、产能迁徙和产业转移一般规律的问题研究,基于“一带一路”这个新战略,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在产能迁徙与劳工转型的关系中进行创新性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会上讲话[N].新华网,2014-11-08.
[2] 李冠楠.劳动迁移成本对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06).
[3] 林毅夫.“一带一路“需要加上非洲[J].澎湃新闻,2015-01-18.
[4] 李群等.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失业和离职[J].学术论坛,2011(11).
[5] 王小伟.一带一路预期VS产能过剩困境-工程机械股将洗牌[N].中国证券报,2014-12-31.
[6] 张幼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全球化经济的运行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