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和 王庆安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系统通常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一方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斯多德语)”,另一方面,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往研究问题,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样研究问题,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物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不能胜任对复杂问题的研究。系统分析的方法则别开生面地为复杂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了新的路径,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把文章大卸八块,把一个个具体的指示点展示给学生,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引导,因而学生往往感到琐碎零乱。因为学习语文时只看到了一堆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并不知道这些点的价值以及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更不知道这些点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所以学生即使学得很好,也是只有知识,没有能力,只会生搬硬套,不能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势必导致学生兴趣的降低乃至丧失,结果必然是整体语文水平的下降。
因而,不但要让语文教师明白,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是一个系统。并且要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这是因为,一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清楚地认识到他每次学习到的那一点知识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作用等,才能清楚他学习到的这一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如何,应掌握到什么程度,并据此感知自己掌握的水平离总体要求还有多大距离,应该从那些方面着手补救等。这实际上是一个宏观把握和微观操作的关系问题。只有在宏观指导下的微观操作才能避免盲目性,也只有在严密科学的微观操作支撑下的宏观把握才能坚实牢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语文是一个大系统。它包含着许多小系统,而小系统又是由许多更小的系统组成的。但若归结起来,无非是大家熟知的“语修逻文”四个字,也就是说,语文这个大系统,实际上是由语法、修辞、逻辑、文学(也有人认为是文言文)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这四个方面各自又是一个系统。比如说语法,它是由五级语法单位构成的,而五级语法单位实际上又是五个系统,每个系统又有一些小系统,比如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这样一直分析下去,就到了简单易学的具体的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和整个语文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就了然于胸了。
这样的分析有什么意义呢?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孤立地看也许并无多大意义,但是放在一个系统里看就不一样了。这就好比一颗螺丝钉,孤立地看不过是颗螺丝钉,但是放在一个大机器上看,这颗螺丝钉(哪怕是一颗毫不起眼的螺丝钉)的作用就非同小可了,一部大机器不能正常运转,问题也许就出在这颗毫不起眼的螺丝钉上。卫星发射不能成功,其毛病也许就出在一块小小的线路板、一个小元件甚至是一个小焊点上。这就是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从系统的角度看,说话没有中心的人,那是不懂关于句群(也称句组)的知识;说话干巴无味的人,那是不懂修辞知识,不能表达复杂思想的人,有关复句的知识肯定掌握得不好;前言不搭后语的人,大概是不懂句子的结构关系或是不能准确掌握字词的意义……这样一来,就把看似简单的、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同语文能力联系起来了,学生就懂得了要提高语文能力就必须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的道理,并且在掌握了一部分知识点之后,学生还会自觉地运用知识点及其组合规律进行创造,创造的成功又反过来形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鼓舞。这样良性循环,学生就会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一连串的成功显然会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呈现一派生动活泼的气象。
王庆和,王庆安,教师,现居山东蒙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