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在答卷中却也暴露了四点问题。
一是分类欠缺,整合能力不强。如2012年佛山一模语文卷题16:“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百合花的特点(4分)”。(“2012年佛山一模语文卷”请上http://www.baidu.com网查询,本文从略)考生答:“①它身上拥有美丽纯洁,脱俗、清馨的气质;②花无异色,含露低垂,清新脱俗,散发淡淡的清香;③不附庸风雅,矜持含蓄;④顽强,坚持,自持,一成不变。(得2分)”。①②答点既写“外形”又答“内质”,③④答点同属“内质”,答点紊乱,也漏答“启示”答点。可见考生不懂得按“外在特征→内在特征→给人思想启示”进行分类整合而丢了2分。
二是要点不全,概括能力不强。如上例问题,参考答案是“①美丽、芬芳、妩媚;②清纯高雅(超凡脱俗、不附庸风雅、天然淡泊)、矜持含蓄;③羸弱轻柔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激进的灵魂”。考生除了缺乏分类而将①②混答外,第③答点因概括不出而漏答。
三是随意作答,转换能力不强。如题目问“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对文中加点的两处词语(“合唱团”“竞选”)作简要赏析(4分)”。考生答“这两处词语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富有生机,更说明了树蛙的声音特点;‘合唱团突显了群体的庞大,更具说服力。‘竞选一词更能表现黑顶山雀的能力,更具吸引人,引人入胜,更具科学性、准确性”(得1分)。这个答案与参考答案“①‘合唱团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聚集在一起鸣叫的大群雄性树蛙。②‘竞选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黑顶山雀为争夺等级地位鸣叫的变化”差别很大,失分严重,主要原因在于考生缺乏转换能力。
四是字数超多,答题不合规范。考生往往不分点作答,思路混乱,而字数又写得特别多,使表达未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丢分颇多。
有鉴于上述四种情况,我们在阅读复习阶段务必要落实“整合、概括、转换、规范”文本阅读四环节,提升应考能力。
一.先说整合,略谈两类
㈠首先整合高考必考论述文阅读题型及解题规律(五类热点题型整合,限于篇幅,解题规律介绍从略)
1.含义理解型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3、14两题,2009年13题,2008年13题,2007年13题。(题略,下同)
2.信息筛选型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2题,2010年12题,2009年12题,2008年12题,2007年12题。
3.文意归纳型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0年12题,2009年12、15题,2008年15题。
4.文脉梳理型题 题例:广东高考2008年15题,2007年14题。
5.观点评判型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5题,2010年15题,2009年14题,2008年14题,2007年15题。
㈡其次整合高考选考类(所有文体)阅读题型及解题规律(八类热点题型整合,限于篇幅,解题规律介绍从略)
1.理解词语句子含义的题[语句含义(效果)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4题、21题,2010年17题,2009年16题,2008年19题。
2.分析语言特色的题[语句写作技巧(手法)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9题,2010年19题,2008年20题。
3.分析材料、手法、语句作用的题[行文表达作用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6题,2010年20题,2007年16题。
4.提取要点的题[信息筛选(概括)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7题、20题,2010年16题、18题、21题,2009年17题、19题,2008年17题,2007年19题。
5.分析写作意图的题 题例:广东高考2009年18题、21题。
6.评价观点类题 题例:广东高考2009年20题,2997年20题。
7.归因探究类题 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8题,2008年16题、21题,2007年17题。
8.文本内探究类题 题例:广东高考2008年18题,2007年18题、21题。
二.次说概括,谈六点
文本阅读概括表述题信息取舍规律约有六种:
1.举例处,取概述舍例子。行文常常离不开举例。举例是围绕文段前后的概述性文字列举事实的,因此概述部分是主要内容所在。
2.人景处,取人舍景。文段中既写人又写景时,写人处自然是文段的中心所在。
3.映衬处,取主舍次。为了使描绘的对象特点更为鲜明,使行文的内容更为厚实,作者常常借“彼物(人)”以衬“此物(人)”,而“此物(人)”必然是文段的中心所在。
4.转折处,取后舍前。遇到有“却”“不过”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的语段时,一般说来,转折后的内容往往是作者的主要意思。
5.正反处,取正舍反。阐述事理时,为了使所阐述的事理更为鲜明,常常在正面说理之余辅以反面说理,以彰显作者的观点。此时,正面说理处才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6.比喻处,取本舍喻。比喻的目的是帮助描写、说理,所以在喻体与本体之间,本体才是段落的中心所在。
解题示例1:
2010广东题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突然醒来。……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在厨房两人相遇了。……(注:省略号是小说举例的文字)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不再看盘子了。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说明做贼心虚)
概括规律:
⑴举例处,取概述舍例子
⑵人景处,取人舍景
⑶映衬处,取主舍次
⑷转折处,取后舍前
⑸正反处,取正舍反
将三段留取的句子整理并概括:
突然醒来。……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在厨房两人相遇了。……
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u,而且小刀还在那里。
……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可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为: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答案②③④点概括从略)
解题示例2:
2009广东题17.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题16.画线部分“踩出了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的悄然叹息,……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地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概括出末句为核心句。喻体:皮靴,深深的凹痕;本体:寄寓贵族“扎根大地”之意)
……
概括规律:
⑵人景处,取人舍景
⑹比喻处,取本舍喻
核心句“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寄寓了贵族“扎根大地”(扎根农民)的意思。整理出答案:17. ⑵:从日常生活方面,写托翁虽身为贵族,却离不开土地,离不开田园,离不开日常劳动。(答案⑴⑶点概括从略)16.寄寓贵族“扎根大地”之意。
三.再说转换,谈七点
文本阅读题表达转换规律约有七种:
1.原点换元,从原词句特点思考以替换同义词句。
2.同义互换,即不同的语句在说大体相同的意思,这些语句之间自然就有一种互相解释的关系。
3.宾主互解,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要理解主旨句,可以依据对这些“宾句”的解读,要理解这些“宾句”,可以依据对主旨句的解读。
4.因果互解,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有时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因果关系。在阅读中就要善于据因索果,或就果求因。
5.虚实互解,“虚”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因而也就构成了“虚实互解”的关系。
6.连义互解,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语脉,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这是“连义互解”。
7.对义互解,即语义相反相对的语句之间有一种互相解释的关系。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互换规律深入解读文章,转换表达,求取准确答案。具体以2012年高考广东佛山一模语文16~21题为例进行例说:
1.原点换元,具体有6小点:
⑴题目关键词换元
题16.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百合花的特点。物的“特点”可换成:形、质、旨。按这三点去“联系全文”,就不会失分。
⑵文本标题换元
题21.作者以“你能听到我吗”为题有何作用?标题“你能听到我吗”有三点可换元。你: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亲切;听到:环境安静无噪音方可“听到”(因果联系);吗:询问语气,引起关注、兴趣。(三角度三点答案)
⑶題目赋分换元
题21.“作者以“你能听到我吗”为题有何作用?(6分)”,6分:起码答三个要点,分①②③点答。
⑷题目问题换元
题20.“你认为动物的鸣叫声与哪些因素有关?(5分)”“与哪些因素有关?”可换成:为什么会鸣叫?“哪些”“5分”转换为要点多。(答案求因求全:求偶/群体大小/对象/好奇/争食/环境噪声)
⑸指代词换元
“你能听到我吗”,我:即文中“动物们的鸣叫声”。
⑹文中关键词换元
题19.请对文中加点的两处词语作简要赏析。
①合唱团:在一起唱歌的大群人群,有声音有形象。
②竞选:竞选高职,争夺等级地位等,有声音有变化。
2.同义互换
如解答题19,“合唱团”与前“它们”“雄性树蛙”同义,“团”与后面“队伍壮大”(大群)近义,“唱”与前“鸣叫”同义。综合分析得出答案:“合唱团”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聚集在一起鸣叫的大群雄性树蛙。
3.宾主互解
题17.⑤段划线句子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所说的⑤段划线句是个比喻句,目的是为了阐释前后主旨句“……它身上美丽、纯洁、脱俗、清馨的气质……”“清新脱俗的百合花散发淡淡的清香,就像婀娜多姿的清秀佳人,如梦似幻,超然脱俗,不染纤尘”。喻体与本体宾主互解。
解释宾句要从主句求解:⑴比喻(博喻);⑵连用四个喻体形象写出百合花的美丽,①“月下的霜雪”从整体写出花朵颜色的乳白、朦胧优雅(纯洁)特点;②用“无瑕疵的白玉”描写花色的纯然无瑕(纯洁);用“像少女的肌肤”写出花的柔嫩(清馨);③用“像水洗的胭脂”写出花的清新妩媚(脱俗)。
4.因果互解
题20.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动物的鸣叫声与哪些因素有关?(5分)(即为什么会鸣叫?“哪些”“5分”:要点多)
“鸣叫声”是“果”,回答的要点是“因”。一般行文,先因后果,变式行文则先果后因。与“鸣叫声”的同义互解词有:③段“招牌叫声”,④段“鸣叫声”,⑤段“叽叽喳喳”,⑥段“嗓门……高”,因此,据因果互解法可得答案:
动物的鸣叫声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求偶;②群体的大小;对象的不同;对陌生世界的好奇;争取食物;环境噪声。
5.虚实互解
题18.请结合全文,解析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6分)
解析:本文写与百合相关的景物人事为“实”,写百合的内在品格与给人的启示及感受等为“虚”,提炼核心句转换。
【参考答案】①自然事物,只有融入人的生活,才更有价值更具魅力。②本文分别叙写了百合花给我的童年带来幸福:百合优秀品格陶冶了我的性情;给我带来了祥和、安宁和温馨;百合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万事随心”“百年好合”等象征意义。③所以,百合已由一种简单的存在体走进了人的心田,走进了文化,成了经典,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和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百合的赞美之情。
6.连义互解
如解答题18和题16,可用连义互解:文段①②③④写百合花外表的“美丽旖旎”“芬芳妩媚”转到文段⑤⑥写百合花内在的“超然脱俗”“矜持含蓄”,再转到⑦⑧⑨⑩段写百合花给人的思想启示“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激进的灵魂”“带来了祥和、安宁和温馨”“一种文化,一种经典的创造”“变成一种永恒”。进层的词语有段⑤的“尤为”,段⑦的“尽管……却……”等。
这样连义互解第16或18题就会准确得多。
7.对义互解,即语义相反相对的语句之间有一种互相解释的关系。
如“你能听到我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正常回答有:⑴能听到,因为周围环境很静,无噪音干扰;⑵不能听到,因为周围环境很嘈杂,不安静。
⑴与⑵是相反关系。答题时,不能忽略从反向思考回答。
四.后说规范,谈两点
1.规范答题。何谓规范答题?一句话:答案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就是规范答题。实际上,规范=(或≈)整合+概括+转换。如果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整合信息,概括准确,转换到位,那么表达就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就自然达到答题规范的要求。本文不再展开论述。
2.规范写字。答题还要写规范字,即字迹工整不潦草不涂改。“字为文章之衣冠”,答案“外貌”“眉清目秀”,阅卷老师想不给印象分都难。
最后,特别提醒,高考阅读复习要落实好“整合、概括、转换、规范”文本阅读四环节,关键是按规律落实阅读训练。
[注]本文涉及的题文请上http://www.baidu.com网查询。
郭毅峰,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责任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