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的结构探讨

2013-04-29 00:44姬海宁刘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初中生

姬海宁 刘斌

〔摘要〕本文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的结构要素,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由不公感、无趣感、无助感、违规行为、形式行为和建设行为六个维度组成。

〔关键词〕初中生;反学校文化;反学校文化结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8-0009-04

一、引言

长久以来,学校一直被认为是传承人类文化的纽带,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大众传媒的广泛使用,目前校园初中生的“问题行为”越来越严重,如师生冲突、奇装异服、打架斗殴、逃课厌学、自私冷漠等,而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在这些方面尤为突出。这些“问题行为”与学校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相对立,也被称为反学校文化(郑金洲,2000)。反学校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综观国内外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从反抗理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学生反学校文化的具体形式是“对抗”,并以反抗学校权威为典型特征,具有积极、正向的意义。因此,研究中国国情下的学生反学校文化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教育中存在的各类冲突和矛盾,更加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

以往研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反学校文化研究者采用观察与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来描述学生反学校文化的类型、意义、影响因素等,由于受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质性研究的结果缺乏代表性和推广性,也不便于对现象进行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分析(秦金亮,郭秀艳,2003)。二是反学校文化结构不明确,难以形成一份信效度较优的问卷。反学校文化结构是指反学校文化所包含的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反学校文化的内涵,但对其结构较少涉及,不明确其结构,就不能从本质上了解反学校文化发生的机制,也就无法获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本研究以正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个案访谈以及文本分析等方法,初步得出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的结构,之后采用量化研究,编制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所获得的结构进行验证,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先后调查了三个样本。第一个是质性研究样本,选取杭州某中学初二(1)班全体学生及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初二学生处于初中阶段最叛逆的时期,具有较明显的反学校文化现象,便于研究。

样本二为试测样本,用于问卷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从杭州市挑选农村普通初中、城市普通初中和城市重点初中各一所作为试测学校,每所学校随机抽取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一个班级。共发放问卷479份,回收问卷451份,回收率为94.15%。通过整理,将填答不全(空白题项超过5%)、疑似乱答(反应倾向明显)的问卷剔除,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38份。

样本三来自浙江杭州、金华、台州和江苏邳州、新沂等地初中学校,用于问卷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学校涵盖普通初中、重点初中,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问卷1153份,回收率为88.69%。经删除填答不全、疑似乱答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1075份,有效率为93.24%。

(二)研究过程

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个案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初步架构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

1.参与式观察

对样本一采取低介入的方式,以课堂教学观察为主,以课外活动观察为辅,总历时两个月。笔者每周不定期到校三天,课内观察主要集中在上午后两节和下午第一节课,共计观察课堂60次,涉及该班级所有科目,并参加了两次班会;课外观察主要在课间及午休,共计30小时。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教师管理方式、师生关系、学校活动、同学间交流、课间娱乐活动等,着重记录这些活动中的反抗行为以及笔者的反思。

2.个案访谈

根据观察和沟通,笔者选择那些反抗学校文化特征明显的学生作为深入访谈对象,共有8人,以开放式访谈为主,涉及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观念、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在学校生活中的实际反抗行为等方面。对教师的访谈则以班主任作为主要对象,同时也访谈了4位主课教师,访谈采用半结构式,着重了解学生的反抗态度和行为,同时分析师生对于学校、教学的态度和观念的异同,以避免轻信学生的描述和看法。最终转录完成的原始文本资料共25个访谈录音,访谈时间为20分钟到45分钟。

3.问卷项目编制与评定

对质性研究所得的文本材料进行编码、归类和汇总,在此基础上参照文献综述分析结果、国内外相关问卷(如学生反抗学校教育问卷),形成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理论建构,并设计问卷项目,编制预测问卷,共编制初始项目106个。邀请三位中学教师对项目的表述和内容进行评估,邀请3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项目与结构维度的拟合度进行评估,经过整理,最终形成的试测问卷共有58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形式。

4.初始问卷试测

使用初步编制的问卷对样本二试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删除5个题总相关未达显著水平以及高低分差异不显著的项目,并对剩下的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萃取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的构成因素。

5.正式施测

使用修改后的问卷对样本三进行调查,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初步确立的反学校文化结构进行检验,最终确立合理的初中生反学校文化测评结构。并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

(三)数据的处理

1.质性研究资料的处理

本研究借鉴扎根理论的编码手段分析资料。资料分析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开放式编码阶段,笔者对资料中的每一条记录都仔细反思、总结概括,再根据具体的表现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其次是关联式编码阶段,通过分析各主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合并已经形成的主题;最后是选择性编码阶段,在本阶段分析关联式编码找出来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选择具有统领性的核心主题,三种编码方法并不具有绝对的次序性,而是反复进行的。本研究还采用扎根理论的不断比较原则,在资料与资料、资料与理论、理论与理论之间进行反复比较,以提高主题和结构的精确性(王海宁,2007)。

2.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SPSS13.0对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的结构进行初步探索,使用LISREL8.7统计软件对所探索的结构进行验证。

三、研究结果

1.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的质性研究结果

经过对质性研究阶段所收集的材料反复地分析、比较、校正,终于形成了一个最稳定的结构,该结构由不公感、无趣感、无助感、违规行为、形式行为和建设行为六个维度构成,分别体现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层面。

认知层面包括无益感、不公感两个维度。无益感是指学生认为当前的教育毫无应用价值,读书只是为了混文凭;不公感是指学生认为学校教育管理不公平、不公正。

情绪层面包括无趣感、无助感两个维度。存在无趣感的学生认为学校是个大囚笼,学业无趣,环境乏味;无助感是指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能得到帮助时的负面感受。

行为层面包括违规行为、形式行为和建设行为三个维度。违规行为是指比较明显、激烈的反抗行为;形式行为是指比较隐蔽的反抗行为,不易被教师发现;建设行为是指学生与学校、教师存在冲突,但能理性对待,会批判性思考。

2.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KMO的值为0.903,且Bartletts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分布值为3554.946(自由度为351),p<0.001差异显著,这两项结果都表明该问卷项目间具有共同因素,可以进行因素分析。

对53个项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最大变异法旋转,删除与其他项目之间的共同度低,或者与潜在结构无关的项目之后,再次进行因素分析,同时增加陡坡检验,依据陡坡图和转轴后的特征值、因素负荷矩阵抽取因素,因素分析的结果见表1。根据陡坡图显示,从第六个因素以后,坡度线甚为平缓,表示无其他明显因素存在,因此从中抽取六个因素较为适宜,因素负荷矩阵和特征值也表明该六个因素效果良好,其累计解释率达到61.604%。六个因素共27个项目,结合每个因素所含项目的内容以及质性研究的结果,将这六个因素分别命名(见表2)。

表1 转轴后的因素负荷矩阵、特征值和累计解释率

表2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六因素的命名及内容

3.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采用Lisrel8.7软件对探索性因素分析所确立的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主要从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χ2/df)、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拟合优度指数(GFI)和相对拟合指数(CFI、NFI、IFI、NNFI)几方面指标来衡量结构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表3是本研究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从衡量指标来看,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模型与调查数据拟合度较高,因此初期构建的结构模型较为合理。

表3 模型的拟合指标

4.《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信度分析结果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作为问卷信度分析的指标。从表4可以看出,《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表4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信度分析结果

四、讨论

1.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的两种研究结论比较

通过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分析,并未萃取出质性研究中“无益感”这一维度。“无益感”是指初中生认为当前教育毫无意义,不能为以后的生活带来帮助,是笔者通过访谈杭州某初二班级几个反学校文化特征明显的学生得出的结论。出现不一致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质性研究对象单一且数量较少,很难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量化研究通过大量施测,可以客观地反映宏观意向;另一方面,笔者在与一些中学教师交流的时候也发现,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普遍重视,中国历来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当前社会也仍然把学历当做一块“敲门的金砖头”,因此无论哪个阶层的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的思想。正如白媛媛和牛海彬(2009)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过程中文凭至上和学历主义思想甚嚣尘上,家庭教育也呈现出各种功利性,把受教育当做获得利益的手段。

因此,我国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有六个维度构成:不公感、无趣感、无助感、违规行为、形式行为和建设行为。

2.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的意义

通过对反学校文化结构的分析,验证了反学校文化研究中反抗论者的观点,即反学校文化具有积极正向的意义。反学校文化具有典型的“违规行为”“形式行为”等因素,但它不全然是一种扰乱秩序、亟需矫正的偏差行为,它还包括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精神,譬如反学校文化的“不公感”是对学校教育不公平、不公正的认知,是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体现;“建设行为”则是反学校文化学生主动谋求改变不合理控制和要求的创新精神。因此,正确看待和应对反学校文化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为以后踏入社会生活作准备,也有助于学校和教师获得一次深度自省与思索的机会。

五、结论

基于质性研究的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结构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由认知、情绪、行为三个层面六个维度构成。其中认知层面包括不公感、无趣感;情绪层面包括无助感;行为层面包括违规行为、形式行为和建设行为。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在大样本试测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形成六个维度共27个项目。正式施测结果表明,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以及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均较优,因此自编《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符合测量学要求,适宜作为测量工具。

主要参考文献:

[1]Anji, Sun. Development and factor analysis of the student resistance to schooling inventory[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95:55(5): 841–849.

[2]Willis, P.. Learning to labour[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3]白媛媛, 牛海彬.功利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反思[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 11(5): 82–85.

[4]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高金峰, 李森.初中生反学校文化的类型与原因分析[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 4(1): 51–53.

[6]秦金亮, 郭秀艳. 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势[J]. 心理科学, 2003,26(1): 20-23.

[7]王海宁. 心理学理论建构的新方法——扎根理论[D]. 长春:吉林大学,2007.

[8]张人杰.校园文化与“反学校文化”[J]. 教育研究资讯,1994,2: 89–102.

[9]周晓燕. 青少年“反学校文化”:问题、意义与对策[J]. 教育学报, 2006,2(2): 60–64.

[10]郑金洲. 教育文化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杭州,310015)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任玉丹

猜你喜欢
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初中生的我们怎么训练英语口语?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冷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