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婷
〔关键词〕科任教师;角色内涵;角色定位
也许大家都会发现,无论某个班级的成绩再怎么糟糕,班主任自己教的科目总不会太差,一般都能超过平行班级。大家以为学生是怕班主任,所以上课的时候特别认真,课后也不敢耽误班主任布置的任务。
为什么学生会买班主任的账,却不买科任教师的账?我认为现代教育过程中科任教师的角色内涵和角色定位非常重要。
1. 科任教师的角色内涵
科任教师这一教育角色,不像班主任需要事事亲力亲为。现代教育提出了培养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目标,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角色。现代教育要求育人工作者必须以完整的人为工作对象,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以及促进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工作目标,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个性,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职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科任教师的角色定位
科任教师不能认为自己的任务就只是教学。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三种角色的集合: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心理辅导员角色。教师角色是本色,科任教师最容易忽略的就是班级管理者角色。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管理者角色与心理辅导员角色冲突的问题。
比如,课堂上出现调皮的学生呼呼大睡,科任教师一般不会管,理由就是他醒着捣乱还不如睡着。可是有了一个人带头,学样的也就多了,睡觉的人一多,拉后腿的自然也多,成绩怎么能好呢?可是那些调皮的学生却不敢在班主任的课上大睡。有些科任教师敢于管理,却出现了这些学生不买账,甚至师生对峙的局面,弄得教师处于尴尬的位置,最后还是得由班主任出面解决问题。那么,为什么问题学生对待班主任和对待科任教师持两种态度呢?我想这是因为科任教师在平时学生心理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还不够分量吧!
心理健康教育对科任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要求呢?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点:
1. 教育观念的改变
科任教师总是喜欢把难题丢给班主任:如某某同学不交作业,某某同学上课做不该做的事(讲话、玩其他物品、开小差等等),班主任就会找到该同学苦口婆心地劝说、教育,做思想工作。这些同学如果被感动了,恐怕也只记得班主任对自己的好,却不会认为科任教师对自己也尽了一些责任(毕竟科任教师没有对他放任自流,还是把他的情况反映给了班主任),但是有些学生心里却已经埋下了这个教师喜欢打小报告的想法。如果学生比较偏激,恐怕立刻会失去对这个教师的信任,甚至可能丧失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记得有一次,我在晚自习值班时,当场没收了一个女生正在看的言情小说。然后习惯性地向班主任反映情况,当然这本书也到了班主任的手里,我知道班主任肯定会找那个女生谈话的。
当我第二次走进教室巡视的时候,一个女生递给我一张纸条,当时我很纳闷。打开后我才知道这张纸条就是那个被我没收了小说的女生写给我的,她自己不好意思直接给我。映入眼帘的承诺让我震惊:“敬爱的金老师:我知道错了,在您收书的那一刻我真的知道错了,并且向您许下承诺,我以后再也不看这些书籍了,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努力学习,请相信我,我一定会做到的。这次我真的知道错了,请您原谅我,我保证不会有下次,我保证下次考试会考出好成绩,希望您能原谅我,将书还给我,我一定要给别人一个答复,我真诚地希望您能帮我一次,因为我言出必行,我一定会做一个好学生,求求您,答应我好吗?我不敢奢求您原谅,但请您无论如何帮我一次。”
从纸条中我可以判断出这本书应该不是她自己的,要么是借了别人的,要么是从书店租来的。但现在麻烦的是这本书不在我手上,而是在班主任手上。我没有办法,只好走到那个女生面前,告诉她我没法还书给她,因为书已经在班主任手里了。我看到那个女生的眼神迅速黯淡下去,尽管她没有说什么,但是直觉告诉我,我把这件事给弄砸了。
我思前想后,还是走进了班主任的办公室,和班主任商量了一阵后,尽管知道现在的小孩子思想成熟,写这些承诺不见得就是真心悔过,但是只要有一份希望能够让一个学生改过就不能放弃。于是这件事决定由我出面进行教育。
我把那个女生叫了出来,当我把书给她时,她很惊讶。我知道,这本书的分量远比我在这之后给她讲的许多道理还要来得震撼。而且相信我这个不是班主任的科任教师此刻在她的心目中已经不是以前的形象了。因为后来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发现这个女生特别认真,我知道她的成绩肯定会提高。
这件事给我的冲击也很大,我看到了自己对一个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其实并不比班主任小,甚至可能作用更大。班主任与学生的长期相处,使学生容易把班主任列入家长的范畴,而往往家长讲话的效果是不明显的。由于一些科目的特殊性,很多科任教师一教就是好多个班,所以教师教了一年都不一定记得住几个学生名字。而学生却希望老师能够注意到他。如果科任教师真的做起工作来,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这么多同学中,老师能注意到我,说明老师关心我、喜欢我。从而使学生也喜欢老师、信任老师,能够爱屋及乌,喜欢这个科目,学好这个科目。
这件事以后,我不再把难题扔给班主任了,只要是自己发现的,我都会自己去解决。让自己不仅仅当好一个科任教师,更让自己成为一个像班主任一样的教师。
2. 知识经验的掌握
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是科任教师科学、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学习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一方面可以更系统、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还能为以后的教育科研和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某在第一个学期是班长,所以我不记得其他学生的名字,但记住了他。他很聪明,聪明的学生往往好动,这是我得出的结论。事实上这个班长表现不太好,别说管其他学生,连自己都管不住,总爱讲小话。当然,到了第二个学期,他被撤职了。这件事似乎对他影响不大,他仍然是老样子,嘻嘻哈哈,晚自习仍然喜欢和同桌做些小动作。有一次,晚自习的时候我发现他在玩手机,我把他叫出教室,站在走廊上和他交谈,这是我和他第一次近距离的交流。
首先他很惊讶我会找他,因为除了班主任以外,一般科任教师是不会这样做的。我们交谈了一个多小时,他甚至对我说了很多他说他没有对班主任说过的话。我从他做作业的坐姿开始说起,讲到学习,讲到家庭的期望、老师的期望,对他的人生蓝图的勾画,指出他做得不够的地方,听他讲述自己的困惑、迷茫、困难,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而这些,也是我通过书籍和网站以及其他有经验的教师那儿学来的。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对于教育学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 心理素质的优化
科任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难免也会出现问题。我们在呼吁社会对教师多一些理解和多一份关爱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自我调节能力。
一名优秀的科任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不能认为这只是班主任的工作。你给予学生的点滴启示、安慰、告诫,都会得到学生对你的尊敬、爱戴和拥护。
(作者单位:湖南醴陵第四中学,醴陵,4122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