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实效

2013-04-29 09:03:47郑尚锐
关键词:伊人于勒菲利普

郑尚锐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出现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堂模式。但无论采取怎样的模式,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而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语言交流的核心。课堂提问是指教师依据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提出问题,激励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或提出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在谈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时曾说过:“一要提问,二要指点。”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疑”“疑为思之始”。从“疑”入手,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因此,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如何针对学生的“疑”设置问题,我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在情境导入处设问

一堂课,如果头开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因此教师应通过提问,设置情境,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感受到“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才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烛之武退秦师》,可以用《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激发学生兴趣,提出“课文中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这一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二、在精妙关键处设问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我们要根据所教的内容,在需要设计问题的地方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那么哪些地方可以设计问题呢?就是叶圣陶说的“至关重要的若干点”,即文中的关键处、疑难处、含蓄处、精妙处。尤其是精妙之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所在。教师要在精妙之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佳境。在品读《蒹葭》时,诗中多次重复咏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我问学生:诗中为什么用“从之”,而不是用《关睢》中的“求之”?“从”和“求”有什么区别?多数学生只能回答出“从”字有“跟随”“追求”之意。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从”字的字形入手:“从”字由两个“人”构成,是一个“人”紧跟在另一个“人”后面,可最后跟上了吗?学生大声回答说“没有”,我又趁机问学生这说明“我”和“伊人”是什么关系?学生一下就醒悟了,原来“从”字还包含了“可望而不可及”“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深层内涵。之后,我让学生再思考:为什么明知“可望而不可及”还要反复的“从之”?学生稍微思考一会就明白是赞美“执著”“永不言弃”的精神。通过对“从之”这一精妙处的分析,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歌的主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知识的重难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让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引起学生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达到提示中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的目标,从而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在读《孔乙己》时,针对课文的难点,我问学生:为什么那些人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嘲笑、取乐呢?学生直接回答:“他们缺少同情心。”这反映学生的思路是从现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来思考的。我及时引导学生深思:“周围的人,特别是短衣帮,生来就是这样冷酷无情吗?”这就暗示了学生应从社会存在和人们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来考虑。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同孔乙己一样是被压迫者,反而以嘲笑更不幸者为能,为乐。

三、在矛盾集中处设问

课文中有许多矛盾冲突集中的地方,对体现文章的中心有直接的作用,而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忽略了这些内容。还是以品读《蒹葭》为例,在学生朗读了这首诗歌后,我问学生:文中“所谓伊人”的“伊人”是一个什么形象?学生不加思索就回答说是一个“女性”形象。一听这个答案就知道是受前一篇《关睢》的影响而得来的。我就接着问学生:“诗中哪一个词语或句子能证明‘伊人是女的?”学生却摇头答不上来,我趁机引导,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伊人”在文中并无明显的性别特征,而是一个模糊的形象。再结合对“从之”的分析,学生就明白了,这个“伊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是恋人、理想、志向等等。通过在此处设问,能直接引出矛盾的对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四、在思维创新处设问

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教师要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锻炼他们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在分析完《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后,我问学生:“如果你处在菲利普的地位上,你会怎么对待于勒的?”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后,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原来对菲利普夫妇的指责声消失了。部分学生小声的回答说:“我也许会和菲利普一样。”我请学生们阐述自己的理由,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于勒已经用掉了菲利普所应得的大部分的遗产,菲利普的家庭并不富裕,再也经不起于勒的折腾了,不再照顾于勒也是菲利普一种无奈的选择。菲利普对于勒的看似无情,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他对自己家庭的有情。如果我是菲利普,我可能也会无奈的做出同样选择的。”我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观点,同时告诉学生,有时候一篇文章的主题并不是只有一个,莫泊桑的这篇小说除了让我们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外,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也说明了小人物生活的悲哀。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实效课堂提问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课堂的深切呼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伊人于勒菲利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先来后到
好孩子画报(2020年3期)2020-05-14 13:42:44
伊人时尚
人物画报(2020年13期)2020-03-09 00:19:36
伊人时尚
人物画报(2020年5期)2020-01-03 12:53:41
自己的歌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活跳板
好孩子画报(2019年6期)2019-06-30 01:44:00
伊水伊人
当代音乐(2019年5期)2019-06-11 10:14:30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三面伊人
小说月刊(2014年3期)2014-04-23 08: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