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
一、主题图使用的别样关怀:从常态关注到品质提升
有幸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赛课活动,在《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中,有位教师对主题图的理解和使用让听者眼前一亮!同时也引起我对主题图使用的思考。下面将其中两位教师对主题图使用情况的教学片断整理如下:
A教师对主题图使用情
况教学片断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上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位师傅在搬运牛奶;
师:你怎么知道师傅是在搬运牛奶的?
生:汽车门上有牛奶标准;
师:你还活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箱牛奶有10瓶;
师:你观察真仔细!
生:已经搬了9箱,正在放第10箱;
师:你真棒!补充读文字信息: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师: 你觉得可以从什么角度来解决该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
生:从牛奶的瓶数角度考虑。算出总的10箱牛奶瓶数,再和117人比,看够不够。
师:你的方法真好!下面我们就来探究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1箱牛奶有12瓶牛奶,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该怎么列算式?
生:12×10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你能用以前的计算方法来求出这道算式的结果吗?结合主题图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讲解:已经搬了9箱,又搬了一箱,一共有多少瓶?一摞5箱,两摞一共多少瓶?
学生讨论交流,并列式计算,班内交流计算方法。
B教师对主题图使用情况教学片断
师:光明小学为学生准备了营养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谁获得的数学信息有价值?课件出示主题图
生:每箱牛奶有10瓶;
师:你观察真仔细!
生:已经搬了10箱;
师:你真棒!课件出示文字信息: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师: 你觉得可以从什么角度来解决该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
a生:算出总的10箱牛奶瓶数,再和117人比,看够不够。
师:你真棒!就是从牛奶瓶数的角度来考虑的,是吧!竖起大拇指!该怎么列算式呢?(强调列出算式,不用算结果)
生:12×10
师:课件出示12×10
b生: 三年级有117人,每12人需要一箱牛奶,看一共需要几箱牛奶,把算得的结果和10箱比,看够不够。
师:你的方法也很棒!就是从牛奶箱数的角度比的,是吧!向这位学生竖起大拇指!这样思考该怎么列算式呢?
生:117÷12
师:(课件没有准备)在黑板上板书算式117÷12,同学们真厉害!同一个问题居然有不同的解答方法,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共同探究12×10的算法,好不好?117÷12的算法我们以后也会学到,到时老师和同学们继续探究,好吗?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想想办法能否将要解决的12×10转换成我们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了解答呢?
学生思考并班内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师演示课件:(动画效果)先闪现9箱牛奶;
师:一共有多少瓶牛奶,你会求吗?
生:会!
师:再闪现1箱牛奶,会求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了吗?
生:我也是这么想的!
师:你们都很棒!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牛奶箱一共两摞,每摞5箱,先求1摞有多少瓶,再求2摞一共有多少瓶!
师:竖起大拇指,并向全体学生说:“此处应该有掌声!”同时演示课件:先闪现1摞的5箱,再闪现2摞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反思两位老师的设计,我们不难发现,前者是尊重图意,按图教学,但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时的提问就过于宽泛,而后者则在充分理解主题图的基础上,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利用动态的效果将计算的方法展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具体的算法。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以及平时听课过程中教师对主题图使用的情况,引起了我对主题图使用的思考:
二、主题图价值的转向:从数学知识走向数学素养
“教学主题图”的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教学主题图”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但如果教师不能深刻的理解和正确把握,就会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
1、无视主题图的存在
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一部分教师持这样的观点:只要是掌握知识点,只要学生掌握了就行;至于主题图教不教无所谓。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整百数的教学中,执教老师就没有运用主题图进行教学,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数数从而直接认数,由于缺少了主题图中用小方块表示计数单位的初步认识的环节,学生只能片面的认识整百数的组成,而对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就不能形成知识体系。
2、使用主题图程式化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找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很少有新的突破。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以上使用主题图程式化的四个步骤。用主题图创设情境固然是好事,而且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但如果每节课都是这样的话,就会变成枯燥无味了,学生也会慢慢的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主题图的呈现、形式等应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情况来适当安排的。
3、漫无目的的改编主题图
有位年轻教师在执教四年级下册《探索事物搭配的规律》一节课时,对主题图进行了改编,她将主题图中的木偶改编为小红、小芳、小云,仔细想想,这样简单的改换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让所要探索的规律简单化,还不如将三个木偶改为班级内的三位同学,这样既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学生又很熟悉,还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事物搭配的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三、主题图有效性的培育:从教学预设到课堂把握
那么,何谓主题图?如何更好地发挥主题图的功能?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最吸引学生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的主题图,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逼真的生活情境,这不仅给枯燥、单调的数学赋予了生机,让数学变得可亲,拉近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更为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熟悉的情境进行数学探究,从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一)何谓主题图
所谓主题图是指集中表现数学学习主题的图形、图表、图画(包括必要的文字)等。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切,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二)如何发挥主题图的功能?
1、理解主题图的内涵
在进行《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时,B教师就是在充分理解主题图的基础上,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利用动态的效果将计算的方法展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具体的算法。
2、真实、生动的呈现主题图
主题图提供了生动的学习素材,但图毕竟是“死”的,而且并非所有的主题图都很合适、贴切。
①让主题图动起来;如B老师在教学中将主题图进行了整改,利用多媒体让计算的方法得以动态展示,将静止的画面变成动态的过程,学生就更能深入理解利用学过的计算方法来探索新知,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②用情境创设呈现主题图。故事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童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如B老师在课始创设的“光明小学为学生准备营养奶”的情境,将探索新知的过程有效的连成一体,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领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利用学过的计算方法探究新知,并掌握理解新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使整个完整的探究新知的过程得以完整呈现。
3、对主题图进行开发
①灵活改编。今天的教师不应只是主题图的执行者,还应是主题图资源开发和运用者。教师要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使主题图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如在进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的教学时,我就将主题图中的宜昌长江大桥进行了改编,因为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他们对宜昌长江大桥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这样会引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大桥是哪里的,宜昌在什么地方,长江大桥有多少座等等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我将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架、交通标志牌等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图片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贴合学生的心理,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学会取舍。教材给提供的主题图和例题,仅是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所思考的依据。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认真地分析教材,对主题图的信息进行恰当的取舍。比如在进行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时,我就直接引导学生在教室内寻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来教学,因为主题图也就是一副教室图,与其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还不如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寻找、获取新知,这样使课堂显得更贴近生活实际。又如有的主题图信息量比较小,主题图利用率不高。如果再增补一些信息,主题图的内容就显得充实了,实际情境就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多元的整合,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练习量也增加了。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待主题图应用“一分为二”的辨证眼光去理性看待主题图,并深入地充分钻研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功能。相信,有了教师的潜心解读、深掘内涵、合理改编和精彩呈现,主题图定将成为课堂中的亮点,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真正实现主题图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彰显正能量!
【作者单位:东海县温泉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