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勇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在全国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1]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在新时期党中央对榜样学习活动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所发挥作用的高度重视。榜样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榜样教育,榜样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是榜样学习。榜样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着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学校是榜样教育的重要阵地。与社会和家庭两个场域相比,学校以其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内容的系统性和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在整个榜样教育体系中起着主体性作用。学校榜样教育通过积极引导青少年对榜样人物精神内涵的价值认知和行为方式的实践仿效,从而完成受教育者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他者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化的榜样学习与榜样教育自觉化。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核心就在于教育主体积极主动地将榜样教育贯穿于学校各项活动中,落实在学校各类工作里,渗透进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中。因此,学校需要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师德师风、社会实践和学校管理抓起,充分整合发挥学校各项优势资源,打造“五位一体”的学校榜样教育立体格局,使榜样人物所承载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全方位融入青少年生活的点滴之中,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
一、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学校区别于家庭和社会的最不同的教育空间,教学是学校区别于家庭和社会的最不同的教育形式,学校教育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专业化的教育者与系统化的知识传授,而课堂教学则以严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最集中地呈现着学校教育的这两点优势。因此,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首先,课堂教学的严谨性确保着学校榜样教育的真实性。榜样人物事迹的真实性是榜样教育存在的生命基石,榜样成长环境的真实性是榜样教育实施的历史根基。一旦这两个真实性在受教育者的心中受到动摇,那么,榜样教育所承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都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冲击,而这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而言则尤为明显。所以,保证榜样教育内容的严谨真实极其重要与必要。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主体局限性以及学校教育其他环节的主体多元性都无法与课堂教学中极为突出的教育主体专业性相比,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成为了确保榜样教育真实性的核心阵地。
其次,课堂教学的系统性避免了学校榜样教育的表层化。榜样教育的内容绝不仅是榜样人物事迹的表面介绍,榜样教育的目的也绝不仅是对榜样人物行为的简单模仿。如何让受教育者通过榜样教育感悟、认同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并进而内在地影响自身的精神世界和实践行为才是榜样教育的应有之义。榜样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榜样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决定了榜样教育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因此,榜样教育必须对榜样人物的精神品格进行具有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的系统解读,使受教育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组织严密、系统持续的课堂教学正是对榜样进行深刻透彻理论分析的最佳方式。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将榜样教育内化在全部课程之中。榜样教育是利用促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优秀人物的行为、思想和精神资源而进行的教育。所以,榜样教育既是价值理念的教育,也是知识经验的教育。榜样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道德层面,榜样还引导着人们对美的崇尚、追逐与兴趣。将榜样教育生动熟练地运用在各门课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知识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粗浅与尴尬。因此,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严谨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知识性教育的基本途径,应该将各门课程蕴涵的榜样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将各门课程已有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榜样的力量培养兴趣、丰富知识、提升境界。
二、校园文化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效应场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氛围。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渗透性和互动性的特征是使校园文化成为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精神氛围与功能平台的属性依据和构建着力点。积极打造校园榜样文化,不但是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重要实现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首先,校园文化的渗透性使学校榜样教育最大程度上摆脱了时空限制。校园文化本质上是指在一所学校的特定空间中,教师、学生、职工等学校成员所形成的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作为总体文化建立在学校成员的个体文化基础之上,在形成之后校园文化又反过来影响每一位成员的个体文化。广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硬件环境以及服务管理在内的全部学校育人环节的建设,狭义上则是指在固定教学计划之外旨在打造和夯实学校教育理念,培养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学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建设。与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在榜样教育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较少受时间约束地存在于校园空间的每个角落里和学校活动的每个环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榜样教育更加经常而持续地渗透在学校每一位成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言行举止。
其次,强烈的互动性使校园文化成为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有机统一的最佳平台。李长春同志在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青少年在学雷锋活动中的生力军作用”[2]。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在尊重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校园榜样文化的建设中得到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在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中推进校园榜样文化的建设。
因此,应该积极打造校园榜样文化,将榜样教育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校园文化的载体可以分为静态载体和动态载体两种形式。要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中充分利用楼宇、宿舍、橱窗、板报、墙壁、走廊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悬挂与张贴榜样人物的画像和格言,体现榜样教育理念。要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利用报告讲座、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文艺演出、主题班日等多种形式宣传榜样精神事迹。无论是对静态载体的选择还是对动态载体的设计都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建设。要通过学生广泛参与的评选身边同学榜样的活动,为受教育者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身边榜样身上获得最直观的激励和最直接的力量。
三、师德师风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主心骨
师德师风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示范性意义与基础性作用都要求在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中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核心任务抓紧抓好。
首先,教师言行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必须以榜样的身份成为榜样教育的内容。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第一身边榜样。榜样分为经典榜样和身边榜样。经典榜样人物由于其完美崇高的境界、感人突出的事迹、巨大显著的成就和广泛深远的影响而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时空的距离也必然带来感知的距离,尤其对于更多采取感性认知方式认识世界的青少年而言,这种距离感则更为突出。而身边榜样则打破了时空界限,增强了榜样的亲切感和易学性。教师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教师的众多言行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甚至模仿。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必须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就如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杨浦高级中学特级教师于漪所言:“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学校榜样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无德无以为师”。教师不但必须用优秀的言行产生示范性价值,而且要用高尚的道德在学校榜样教育的全部环节发挥基础性作用。教师推荐经典榜样的影响力和选择身边榜样的权威性既依赖于教师自身被学生认可与爱戴,也取决于教师的正确价值观和优秀分析讲解能力,以及教师自身对榜样人物的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一名教师不能将师德视同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呵护的话,那他就不会真心地并且全身心地在榜样教育中投入感情、信念、精力、智慧去积极主动选择榜样、生动灵活解读榜样,而他所进行的所谓的榜样教育一定会流于形式,甚至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导向。
因此,必须以饱满的情绪将师德师风作为学校榜样教育的灵魂工程加以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以其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建设方式自然地包含在学校榜样教育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己做起、注意点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身边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进行具体部署和指导,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结果进行及时总结和巩固。对于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突出典型要加以表彰和宣传,并在职称待遇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以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奉献者寒心。
四、社会实践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助推器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社会实践为学校榜样教育克服片面化、孤立化和阶段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社会性和实践性不仅是社会实践活动最鲜明的两个特征,同时也标明学校榜样教育的目的与归宿。
首先,教育的过程本质上而言就是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的过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成为人,使人社会化。学校榜样教育绝不是为了使学生树立起自己的高尚境界与优秀能力而孤芳自赏,而是要锻炼与提升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与精神力量。榜样来自于社会,榜样的力量要作用于社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进一步深刻认识学校所学的榜样事迹和榜样精神,进一步理解榜样产生的社会氛围和时代因素,从而践行榜样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其次,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使得社会实践成为学校榜样教育的最重要建构路径和最终归宿。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的同时,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助人为乐的爱心公益活动、艰苦奋斗的劳动实践活动、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关注社会的公益中感受榜样的魅力,在挥洒汗水的劳动中切身体会榜样的辛勤,在真心给予的奉献中领悟榜样的崇高。
因此,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以不断推进与巩固学校榜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既不等同于学校组织学生所进行的全部实践教育,也不等同于学生在学校之外的社会和家庭中所从事的全部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进行的在学校之外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学校与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学校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结合校内所进行的榜样教育开展参观历史博物馆和革命纪念地、瞻仰烈士陵园和伟人故居、访谈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性榜样教育,开展参加义务劳动、勤工助学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榜样教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重点要做好教师组织指导和整合社会资源的工作。
五、学校管理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方向盘
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中枢神经。学校管理由于组织自身的规模适度与专业集中的特点相较于社会管理和家庭管理而言,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优势实现榜样教育的常态化。而相对于学校工作的其他环节,学校管理以其全局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发挥着全面统筹学校资源、牢固把握教育方向的作用。
首先,学校管理的全局性使得合理配置一切学校榜样教育优势资源成为可能。学校榜样教育的常态化要求必须对学校教育资源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周密部署、合理安排,形成合力,推动学校榜样教育高效率科学地开展。学校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利用榜样教育在学校各环节、各领域的特点与优势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其次,学校管理的导向性确保着学校榜样教育的正确方向。榜样教育的核心本质上是价值观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方向决定一切。形式再生动,手段再丰富,如果方向错了,所谓“榜样教育”中树立宣传学习的所谓“榜样”只会给学生带来思想的混乱和道路的迷失。这就要求学校一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指导和积极引导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的榜样教育工作,决不允许在学校榜样教育过程中出现重大方向性错误。
因此,必须以学校管理的统筹兼顾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健康发展。学校管理在榜样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建立健全学校榜样教育的常态化机制上。既要注重各种主题榜样教育活动的开展,又要注重日常榜样教育教学行为的运行。既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职工对榜样教育和榜样学习的热情,又要努力保证榜样教育经费、场地、设备的有力支撑。既要尊重榜样教育主体与对象的自主选择,又要把稳榜样教育的正确方向。以学校管理的有力领导实现学校榜样教学的别开生面、榜样文化的积极构建、榜样评选的公平公正、榜样践行的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李长春.在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03-03(2).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