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群的高职汽车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3-04-29 06:47梁建和姜金堂
广西教育·C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梁建和 姜金堂

【摘 要】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群的合作办学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群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91-02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汽车类高端技能型人才匮乏。而汽车类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周期性的实践和成熟的经验,构建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汽车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群的合作办学思路,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平台,学校和企业构成利益共同体,驱使校企双方共同谋划、共同投入、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和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理论知识、思想道德教育,到企业接受专业知识应用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岗位素质的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学生与员工、学习与工作的双线并进。

二、汽车类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探索了较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关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但是,人才与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一方面是汽车服务企业非常需要人才,另一方面则是汽车专业毕业生找不到自己的位子,就业困难或就业不理想,这里面既有学校教育的问题、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企业用人的问题,需要教育单位和用人单位共同思考,联合解决。

目前,各类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发展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注重学校的经济效益,以增加数量和扩大规模为主,而教学条件、专业建设跟不上,忽视了学生培养的质量,或者是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质量。高职汽车类专业的教育已经滞后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无法解决汽车行业人才紧缺的难题。

三、汽车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难

汽车制造行业和汽车服务行业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其制造技术和维修技术都较为精密,服务水平要求较高,而大多数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都以基本的维修技能为主,校内的教学设备陈旧而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得到大型企业或者高端品牌商家的青睐,而学生对小型企业、普通修理厂又不屑一顾,造成了就业与招工两头空,学校与企业的发展路径无法找到交汇点。

校企合作的本意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但是,目前的合作是单一的,学校索取多而企业得到少,缺乏合作激励机制。加上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师资水平不高、科研能力比较弱、教师专业知识不能适应技术发展,专业建设缺乏内涵、缺乏先进设备等,使学校的优势不明显,加上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利益平衡点、合作激励机制尚未建立,无法与企业之间融为互惠双赢的共同体,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深层次的合作。

四、汽车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思路

基于校企合作办学的汽车类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试点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由于地域差异,在不同的地区所取得的改革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别,汽车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突破常规,构建校企合作群合作模式

1.建立校企合作群的意义。常见的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一对一的合作模式,由于合作资源单一和缺乏合作的氛围,合作面始终受到限制,往往使很多校企合作浮于面上或无疾而终。为了夯实校企合作的基础,可联合行、企、校多方共同探索多校、多企、多方的多元合作机制,从产业资本与人力资源、校本资源与企业资源、知识资本最优配置等多方面集合多方优势,强力推进校企合作规模化发展。高职院校优势学科群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技术联合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集合多家院校优势学科群的支持,构建多元化的合作渠道,从而使得校企合作成为校企双方的支柱,发展的加速器,企业在相应的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和可持续发展,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2.建立校企合作群的效果。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在与中锐教育集团的合作中,以企业为主导开展合作办学,把全国各地相关的职业院校联合起来与汽车主流行业企业开展群体式合作。若干汽车类专业或院校与汽车行业企业的合作,形成一种行业化、集约化的合作教育模式,组成特殊的教育合作群体。这种合作模式把合作的意义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采用“统一战线”的战略思想,推行相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标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利益制度,使优势学科的科研技术更前端,更专业化。校企多方联合,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设、服务、交流等,与教育集团相关企业建立密切关系,搭建了学院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平台。校企双方在双方利益的制约下,全力以赴创造合作的条件,在招生、就业、实训、教育教学、资金投入等方面产生连锁效应,校企合作的多方获得显著效益,显现独特的校企合作群办学体制的优势。

校企合作群可有效地解决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在人才培养上的矛盾,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效解决培养方案与产业脱节、滞后、针对性不强,设备缺乏、就业困难等问题,企业解决缺乏技术、缺乏人才、缺乏生机与活力等困难,其他参与合作的高职院校之间携手并进,共同解决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难题,达到多方合作共同发展的效果。这是其他合作模式所无法达到的群体效应。

(二)拓展合作面,提高合作成效

校企合作除发挥职业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企业为学校实训、就业服务的功能外,要提高合作的档次和拓展合作渠道,才能保持合作的热度和兴趣,促使校企合作持续发展,长盛不衰。除联合办学,委培以及人员输送,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科研,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与学校签订协议开展订单培养、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合作开发教材及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承担专业课教学、实训指导、提供相关培训教材等合作外,可采取股份制合作模式,实施企业化运作等模式开展深深层次的合作。如:合作招生、合作办学、合作经营、合作生产、合作管理、合作申请专利、合作申报项目、合作申请减免税收、合作撰写发表论文等,特别要从企业的困难着手,给予企业切实有力的帮助,才能吸引企业投入办学,使校企合作长效运行。

(三)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构建“双主体”办学机制

长期以来,学校与企业各行其是,学校不知道企业在想什么,在干什么,需要什么,企业也不关心学校的教育方式,学校自然培养不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搭建校企沟通的平台,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以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项目为引导,使校企双方成为共同受益人。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双方,会自觉地从各种角度考虑共同发展和双方的既得利益。同时,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首先能接触到新技术,而学校在新技术的发展,接受上总是比较滞后,学校只有与企业多联系,多沟通,依靠企业资源,才能培养出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理事会,共同对合作项目的运行进行监控、组织、运营和管理,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学校为第一主体,企业为第二主体,加大力度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校企“双主体”办学。甚至可以尝试德国的双元培训制、日本的产学合作和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即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校起辅助作用;学校不仅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来设置专业,而且学校领导班子的组成,学校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学校评估等都必须由相关企业的参与才能最终确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企业得到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的同时,学院得到更大的办学空间,享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四)构建“能力主线,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汽车类专业课程抽象难懂,在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其教学过程应该是先实践后理论,其工作特点也是动手为主。因此,做学教一体化是汽车类专业教学最适宜的教学模式,而要先做、再学、后教,必须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不至于发生安全事故或者破坏设备的训练项目,而且项目要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层次递进,一步步吸引学生深入学习与实践,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需要做较大的改革,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各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合理衔接,按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和岗位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三层次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

综上所述,基于校企合作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关键作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职教育的工作重点。校企合作群的建立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校企谋求多赢的新途径,校企合作群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将成为社会服务功能的大平台,创新的聚集地。借助企业的强劲后盾,汽车类专业的的发展将得到快速发展,产生规模与效应。

【参考文献】

[1]尹传荣.基于校企合作办学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6)

[2]王涛,孟丽岩.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2(10)

[3]朱建,大力推进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J].中国电力教育,2008(4)

【作者简介】梁建和(1955- ),男,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液压传动与汽车技术。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