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天
大家都知道,关养在笼子的鸟饿了就啄筒里的饲料,喝了就喝笼里的水,这些为世人所宠爱所供养的鸟尽管羽毛多么美丽,叫声多么动听,但因它们长期被关在笼子里,生存能力却较低,时间久了,如果将它们放回大自然却不能自食,白白饿死。我们老师的教学如果像笼子的主人,学生如果像笼里的鸟一样。那么,当一个个学生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那结果是可怕的。“井底之蛙”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教师不能像“井底之蛙”那样目光短浅,不求进取,不开放合作。我们放眼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如果教师还在原地踏步不前,那么就等于后退,培养出来的学生又能在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想一想,教师又如何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绝不能有一个固定模式,最根本的教学效果取决于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这也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思想绽放的舞台,应该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最有效的平台,应该是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想时机。但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们往往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和认识的差距等因素,多数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自己的语文课大多还流于墨守成规、缺乏活力的教条形式,如果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率先走出“笼子”,将毫无疑问地在中国广大土地上不停地上演着一群群“井底之蛙”在不辞劳苦地生产一批批“笼中的鸟”。所以呼唤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走出“笼子”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既然社会不需要我们继续生活在“笼子”里,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勇敢地改变自己。下面是我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如何走出“笼子”的一些看法,希望把它当着引玉之砖,供大家一起交流和共勉。
一、教师要走出思想的“笼子”
教师观念要更新,今天的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教养来的学生要具有什么样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什么样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什么体魄和什么的心理素质。要学会做些什么?什么是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那些有知识缺文明,有学问无教养,有理论缺实践的人。显然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从业者不能只有学历,更需要有善于发现、善于解决、善于策划问题的能力。
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首先要从教师的观念开始转化。我们语文教师要走出“笼子”,不能老是马不停蹄地原地踏步踏。因为教师是执行素质教育的第一人,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去改变观念,那么他们的学生观念也是变不了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要提高,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分数而不重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综合型的人才,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实践能力强和思想道德好的“十”型人才,而不是“一”型或“T”型的不全面的人才。所以教师应充分了解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实行素质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不了解这些,是当不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所以我们不能再培养“高分低能”无用的学生,不能再现“纸上谈兵”的空想理论家,要给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学生。那种认为教师只考虑教材、教案要求,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是被动听讲者,越是安静、都能跟教师思维走的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我们语文教师应当知道:“学生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烯的火把。”“学生应该是能发光的灯,而不是贮存燃料的瓶。”教师不应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是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关着学生在教室里抄的抄,背的背或许是我们语文教师都曾用过的手段,其教学过程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当成了容器。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精神上的崩溃是很难去挽救的,所以教师要狠抓学生的思想工作。多和学生接近交朋友,和学生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学校不能把学生当作监管对象,动辄撕碎学生尊严,挫伤学生心灵。“严师出高徒”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严需出格,严而失度,有些教师成为“警察式”的教师,“恨铁不成钢”、“不打不成材”的陈腐观念。今天非改不可。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慈祥和宽容。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教师要相信,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雨露,每一棵小树都会结出创新的果实。只要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给学生足够的启发和关爱,每一位学生都能将苍白的文字组成优美的句子。
二、教师的教法要走出“笼子”
教师的教要更新。传统教育中“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就是教师简单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一篇课文的所有知识点都一起灌给学生,那种“告诉”为主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尝试的权利,大大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在一些教师眼中,只有规规矩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那些爱问好动的学生往往受到教师斥责。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原来充满想像和创造热望的学生变得墨守成规,孤陋寡闻。教师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教学不是仅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复习和作业时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独立思维的过程,学生不应是“傀儡”。
教师不应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这是“授人以鱼”的做法,面应带着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这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要把以前的“要我学”变为现在的“我要学”。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去锻练;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去发展。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做到“我想学,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发展自我调控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这要求教师的教法要走出“笼子”。在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更多地创造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在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性和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帮助,学会分享。
农村语文教师应从“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问你答,你背我听,我教你读”的老式教法的“笼子”中走出来;从“复习相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布置练习,小结布置作业”的老式课堂组织方法“笼子”中走出来;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超量作业”的老式作业方法“笼子”中走出来;从“只重视尖子生,而抛弃困难生”的老式辅导方法的“笼子”中走出来。老式的教法不能完全否定,但应看到确实有很多不足之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活跃,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学生不会讨论,学生不放开胆量,不放开自己的思想来思考问题,学生不会合作,学生在语文课上未能使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所以,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要做好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的“三思工作”,想设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想学生可能会回答至的答案,哪些是不对的,又如何引导学生转变过来,想什么的问题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的知识联系起来,想课堂中老师该做些什么,学生该做什么,想如何组织学生来探索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找出结论,想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产生多少的社会效益,想一个问题又能有多少学生回答。有的时候,“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做个实验或组织学生做个游戏,该让学生亲眼目睹为乐。为了把所学的知识活用,安排时间带动学生到校外去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和为群众服务的活动,组织课外活动写作兴趣小组等进行开展第二课堂,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充分发展了学生个性和特长。
三、教师从旧知识中要走出“笼子”
教师的知识要更新,教师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今天来说有一些已经不适应社会的要求,所以教师要从旧的知识“笼子”里走出来,不要只满足现有的知识。因为每年都有新的教材和教师用书,而每年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也不一样,教师不可能都千篇一律地去要求学生。面对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如果教师也不去掌握新的知识,不了解内容的难度和广度,那么在课堂上又如何去把握分寸?又如何去把握火候?而新的课堂要求教师不仅只掌握一门知识,而要掌握各门知识,不能是单科目的教师,而是综合性的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去表现自己的各种才能,把各种艺术表现得完美。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精通文科知识,也要精通理工科的知识。更要精通艺术类的知识。这样教师知识的综合的发展才能带动学生去全面的发展。
那种“一朝学成而终身受益”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不能通过学生时代所学的知识而够用一生的。所以教师必须去钻研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笼子里的鸟”和“井底之蛙”确实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广大农村语文教师也不愿自己的学生像笼子里的小鸟,教师本人也不愿自己像井底之蛙,都希望学生像大自然的鸟一样能自我生存,自我发展,教师也希望自己像大鹰一样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畅游,只要我们勇敢走出“笼子”,相信有一天我们会感觉到学生越来越喜欢上我们的语文课和体会走出“笼子”后从未有过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