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
【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作为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共同体,面对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强势扩张,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在文化及其他各方面的不自信。对此,发展中国家在跨文化传播中必须找准自身定位,树立应有的自信,防止自我贬低倾向,以求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自我定位;跨文化传播;文化自信;竞争共生
2011年12月,有媒体报道北大校长周其凤称“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立即引来网上一片批评反对之声。在这里暂且不论周校长的这番言论本身偏颇与否,周校长不可能不知道常人关于美国教育的种种美好的想象与向往,不可能不知道中国高等教育所背负的一边倒的成见和责难,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周校长的话及其引起的他所意想不到的反应,正揭示了以美国文化为主力的西方文化的强势扩张及中国在全球社会交往中的缺乏自信。美国的总统们总是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文化与价值观;与此同时,中国人在经过加工和美化美国文化的浸淫之下,对包括教育在内的本国文化诸多方面均自生厌恶之情。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如何在西方文化的步步进逼下不至于进退失据,任人摆布,首先必须找准自身定位,防止盲目自我贬低,树立应有的自信,以求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面对强势文化不应自我贬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在社会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民众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并非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上升。相反,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正在或立竿见影或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情绪郁积过久,则引起一种对本国事物一概否定的全面自卑心态。
尤其在当今的互联网上,负面情绪非常严重。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扩张的影响。对自身文化的自卑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往往相伴而生,在跨文化传播中,经常出现“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丑陋的中国人”之类的偏执思维。好莱坞电影中所宣扬的尊重个人价值实现成为反衬中国无视人权的明镜,一部分中国人在美国大学的留学体验成为抨击中国高等教育僵化死板的例证,基督教教义中的普适价值成为批驳国人缺失信仰的论据,进入中国市场西方物质消费品成为证明“中国制造”品质低劣的参照。西方文化的渗透深入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令中国人产生一种盲目的崇拜感,反观自身的文化与社会,久而久之则形成这种自我贬低甚至是自我颠覆的思维定势。在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非西方文化的共同体内部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极端情况。
“由于长期受到西方文化全球扩散的影响,许多文化和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西方伦理当作衡量进步与落后的标准。” i这种自我贬低的重大后果,一是为文化“同质化”趋势推波助澜。一旦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用同样的模式去看、去听、去思考、去表达,这种同一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和话语系统无疑大大削弱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二是极大地影响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国民的文化渗透和诱导阻碍具有本民族特性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
二、对本国文化应有足够自信
李彬在对东方学的剖析中注意到,“除了西方自己操持类似东方学的话语君临东方打量世界,甚至就连东方以及整个非西方世界也都跟着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套话语看待自身,特别是其中的精英阶层越来越习惯于模仿西方的口吻来解读自身的历史,解构自己的文化。” ii正是这种文化不自信的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跨文化传播中西方文化的宰制局面。盲目的自卑和崇外使得自身的优秀文化反而得不到发掘和弘扬,未免有一种“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之感。
在社会交往中,任何人都不能没有尊严、自信和平等的观念,何况我们身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国家,更有理由对带着特殊意图或是腐朽错误的西方文化说不,并且在全球社会中大胆展现自身的文化特色,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作出不俗表现。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应该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跨文化传播中的自信首先源于这种充分的文化自觉。
可以肯定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化是具有强大思想能力和伦理诉求的文化,在调节理性思维与精神信仰、物质追求与审美情趣、自然科学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裂断,弘扬人类精神以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及适应多元文化共存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iii这些优势为中国文化在抵御外来文化冲击,建构人类共有价值方面提供了重要途径。较之传统文化,现代中国文化拥有一套在传承中创新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球文化中日益显现出无可比拟的影响和竞争力。比如中国教育,虽然存在某些问题,但在“以勤奋为荣”和“知识改变命运”的求学文化熏陶之下,中国学生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
三、中外文化应在竞争中共生
如果将不同国家的文化沟通比作人的社会交往的话,那么国家具备适当自我定位就相当于人在交往中掌握了基本礼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社会交往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社会的需要驱使他们聚在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终于他们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适当距离,那就是礼貌。”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跨文化传播同样适用这一准则。“礼貌”在跨文化传播中便是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美国文化有其可取之处,也有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地方,而美国一向奉行的文化霸权主义政策恰恰违背了人类交往中的常识性原则,从而导致了世界各国的反感和厌恶。而中华文化则体现出深厚和广博的气度,倡导“和谐世界”,推崇“和合”观念,赢得了全球社会的赞同和支持。历史上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是难以撼动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具有了清醒的鉴别力和文化安全意识。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前提下,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融合的空间,而且正是这种融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不同文化的不仅应该共存共生,而且必然存在竞争。竞争,是生命世界出生的宪法,是文明世界赖以诞生、存在、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文化竞争更是如此,只有世界范围内的百花争鸣、百花齐放才能促进人类文明的大繁荣。我们注意到,中国形象短片、新华社广告等频频登陆纽约时代广场巨型广告屏,《卧虎藏龙》、《金陵十三钗》等中国影片重视海外市场发行等等,这些现象都是中国文化积极输出,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表现。当代文化碰撞日趋激烈和文化交融日益加速的特点,已经使许多后发展国家丰富的文化资源有了参与价值转换的可能,这是前所未有的机遇。iv中国文化只要敢于并善于在国际舞台上竞争,就不仅能在国际文化市场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进自身的不断成长精进。
注释:
i 孙英春,孙春霞.跨文化传播的伦理空间[J].浙江学刊,2011(4).
ii 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66.
iii 孙英春,孙春霞.跨文化传播的伦理空间[J].浙江学刊,2011(4).转引自乐黛云.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J].社会科学,2007(9).
iv 孙英春.文化“同质化”与后发展国家的选择——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视域[J].浙江学刊,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