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水凤
摘 要:中原经济与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面临许多制约因素,比如:中原经济区主导河南是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是人口大省但是人们的平均素质相对发达地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河南的产业结构农业还占一大部分,第三产业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跨越式发展 制约因素
一、 中原经济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尽管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持续不断地推进结构调整。但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粗放、发展水平低、质量效益差,尤其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低和过于依赖能源原材料行业的状况尚未有根本性的改变。第一、河南产业结构层次低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2009 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4.3:56.6:29.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其中,第一产业高出全国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1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全国居各省市区最后一位。农林牧渔四大业偏重于传统种植业。第二、工业主导产业层次相对较低、资源指向明显河南采掘工业、资源加工和农产品初级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河南在全国产量排名靠前的工业产品主要是煤、铝、纱、水泥等初级产品,汽车、集成电路、电脑、手机、空调、冰箱等终端高端工业品产量排名均比较靠后。第三、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企业规模结构反映的是行业的集中度。2012年河南增加值排名前十位的行业集中度只有煤炭和黑色金属冶炼两个行业的集中度较高,而其余行业的集中度都低于40%,尤其是纺织业和非金属矿物业还不足10%,行业集中度低,大企业少的问题比较严重。第四、产业结构效益差。河南就业结构偏离产业结构的问题比较突出。根据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就业结构模式,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时,其相对应的就业结构大致为38.1:25.6:36.3,而目前河南人均GDP 已超越3000美元,2009年,河南三次产业相对应的就业结构为 50.5:26.8:24.4,与三次产业结构 14.3:.56.6:.29.1 错位较大,第三产业就业明显不足。河南产业结构偏离系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效益较低。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功能不足。
(二)经济外向程度不高
对外贸易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外贸易的规模与结构就不同。河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各不相同,造成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出口为例,“十一五”时期,全省出口年平均增长27.8%,其中焦作、济源年均增幅超过50%,而周口市年均只增长19.1%,商丘市只增长21.3%。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欧盟和东盟等十大进口市场占全省进口值的比重超过8成。欧盟、美国、东盟、香港和韩国等十大出口市场占河南省出口总值的76.3%。市场依赖程度也很高,存在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和贸易风险。
从出口方式的构成来看,一般贸易所占比重较大,这说明外贸发展的持续性强,但这必须辅助于比较高层次的出121商品结构,而事实河南的出1:3商品的结构层次并不高,出口稳定性低、持续性不强。这极大制约了出口方式结构效果的发挥。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河南的贸易商品结构明显落后于全国,初级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几乎是全国的2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则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这说明河南省的出口产品层次比较低,大部分出口企业都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出口企业不能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好的辐射;河南的对外贸易相对活力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科技和人力资源不足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和知识化的今天,技术进步和创新对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河南正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加速推进时期,但科技进步在河南的经济增长中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2012年河南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2418亿元,仅相当于湖北省的71%。河南R&D经费占大中型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比全国51.8*的平均水平低了21.1个百分点。河南的科技力量也比较薄弱,河南省每万人科学家。工程师为255人,湖南维388人,湖北维280人;科技部公布的科技财力投入综合评价河南居全国第16位。
二、中原经济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实行“三化”协调发展
实现河南跨越式发展,“三化”协调发展是基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能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化”协调是完成河南省经济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富民强省”的有力保障。具体发展路径表现为:1.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实现新型工业化“强省”既是河南省的发展目标,又是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之选,这就需要优化工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只有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才能改变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对战略支撑产业,比如装备制造业,要加大培育力度,技术上追求创新,产业上形成聚集,同时注意淘汰落后产能。给新兴战略支撑产业腾出一定的空间。2.结合河南省情,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关于城镇化路径中国的其他省份都在积极探索。大城市为主的城镇化路子,显然不适合农村人口众多的河南。而单纯走小城镇为主的路子,又无法形成产业、技术应有的有效聚集,难以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河南省必须走一条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基于河南情况的独特性,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数量较大的农村人口进城后的生存、城市负荷能力等问题,多方人手,慎重筹划,确保在提高民生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化率。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紧抓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用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特色、规模、品牌、效益等四个主攻方向,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和发展大农业。把河南建设成世界性的农业创新基地。重点支持推进“种子创新工程”。通过技术创新,使河南在农业品种和生产体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二)加大科技开发和教育投入
实现河南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根本因素。河南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河南跨越式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实施“科教兴豫”的战略部署,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科教兴豫”的战略决策,应突出以下几个关键点:1.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科技问题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等关键领域,真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河南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发展。2.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确保科技投入增长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改革科技投资体制,加强科技经费管理,使有限的科技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要建立政府资金引导、企业自筹、银行扶持、社会捐助等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3.完善人才政策,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省科研院所实施知识创新工程,通过专项资金的引导,稳定和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展创新研究。依托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以及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科研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采用灵活多样的柔性人才管理政策,通过改善和创造优良的科研条件、工作环境,吸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来河南省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