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伟
摘 要 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在对青少年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需要理论的重要作用,把握青少年心理需要及其特征,尊重他们的心理需要,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才能切实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是调整和处理人自身内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解决人们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门科学,承担着以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青少年代表祖国的未来,因此,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 在对青少年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影响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很多,但其中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是影响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因为人的行为是由思想动机支配的,而思想动机又是由需要引起的,即需要是一切行为的动力之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需要理论的重要作用,把握青少年心理需要的特征,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才能切实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一、需要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
要把需要理论正确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需要理论。“需要,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求而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想、所盼、所求,是人们在生活中由于缺少某些所需的物质因素或精神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而要求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需要是人的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是联系人的思想与外部环境的中介和桥梁。
在对人的需要理论研究上,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两种:
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并按需要层次高低依次表述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后来,马斯洛对其理论又作了一些补充,认为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还存在着求知和审美两个需要层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首先,人的需要是一个动态系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区别,由低到高逐渐上升的。其次,人的需要层次不是同时产生的,低级需要是高级需要的基础,高级需要是在低级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好地反映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过程,已经被普遍认可和接受。
2、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首先,从人的本性和本质来说,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人的需要也相应的可分为肉体存在的需要,社会存在的需要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其次,人的需要从主体的角度可分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个人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最普遍、最基本的形式。“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是要缩小个人的需要,而是要竭力扩大和发展个人需要,不是要限制和拒绝满足这些需要,而是要全面的充分的满足有高度文化的劳动人们的一切需要”。 最后,人的需要从其作用上可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其中发展需要居于需要的最高层次。总之,需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需要的增长及其复杂化和丰富性,导致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为指导,关注人的需要的思想倾向,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和出发点。
二、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和特点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环境不仅对现实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对现今教育下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主要与适应社会、符合时代要求有关。这些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立与自主的心理需要。
进入青春期后的青少年,随着成人感的产生,很多青少年开始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理世界。他们不愿别人把自己当成不懂事的小孩,需要成人尊重他们。当家长对他们表现亲热的爱抚动作、琐碎的说教、过多的限制或粗暴的指责时,可能会激起他们的反感和反抗。这些事实证明,青少年有努力发展作为独立个体与成人建立平等的关系的能力的心理需要。
(二)爱与理解的心理需要。
青少年在基本的生存需要满足的基础上,还有爱和理解的需求。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同学之间的友爱,以及异性的爱,甚至性爱,进入青春期后这一需要便愈加强烈;青少年情感丰富,渴望爱,渴望理解,希望得到父母,老师和朋友的理解与肯定。
(三)友谊与交往的心理需要。
个体在进入青春期后,与父母和家庭依恋的逐渐淡化,他们迫切需要一种归属感,一种新的情感寄托,于是就把情感能量逐渐转移到同龄人的交往之中。这种交往以信任为基础,以亲密性支持为情感特征,最终形成友谊。
(四)表现与参与的心理需要。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青少年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出现了要在别人面前显示力量,以表示自己已经长大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他们参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意识与需要越来越强烈。
(五)成就与创造的心理需要。
成就与创造的需要是个人对于自己所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完成,并要达到某种理想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对自己提出目标和要求,成就与创造的需要逐渐强烈。这种需要的满足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动机,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不断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力。
三、需要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既然需要是一切行为的动力之源,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那么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青少年的需要作为重要切入点。从总体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重视、关心青少年的需要,并且给予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决不能游离之外。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高度重视合理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看,教育内容如果与教育对象的需要和利益相联系,就会引起教育对象的兴趣。必须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所求,才能对症下药。从以上青少年的心理需要研究可知,青少年的大多数需要都是合理需要,比如爱和理解的需要,友谊和交往的需要等等,针对所需状况科学地安排教育内容,使其与青少年的需要一一对应,落到实处。
(二)科学引导失度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
任何时候,需要的满足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都要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在客观上,需要表现为可以满足的或不可以满足的需要,表现在主观上,也就是合理的需要或失度的需要。现实复杂的社会环境,转型期多元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呈现在青少年面前的“花花世界”良莠不齐。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的精神与青少年现实需要的矛盾,不仅具有客观性,并且将长期存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联系社会现实开展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和评价失度需要,既要承认它的客观性,又要分析其中不合理的因素和成份,把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积极、健康的轨道上来。
(三)积极优化需要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尤其是对于身心变化很大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良好的环境不仅能使人心情舒畅,而且能激励人奋发向上,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使人产生高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净化、美化和优化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首先,要创造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倡导正确的交往准则,抵制庸俗关系学的影响。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高度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合理制定文体活动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少年开展读书、歌咏、演唱、影视、体育、书法、美术、摄影等文体活动。运用健康高雅的文化,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要创造催人奋进的求知成长环境。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总之,需要和动机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前提和出发点,要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认真研究青少年的各种需要,满足其心灵深处的合理需要,提高青少年需要的层次,培养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是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最根本目的和任务。□
(作者: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注释:
何东海,张新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J].学海,2003,(06).17-20.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197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