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珍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都予以充分的重视,但依然收效甚微: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学生“谈文色变”,提起笔就搜肠刮肚、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字来。多数学生作文空话、大话、套话连篇。教师也害怕作文教学,因为尽管他们很努力地讲解,学生仍无所适从,一筹莫展,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因此,师生都感到无奈和烦恼,作文教学又成为语文教学的弱点。下面针对这一现状,谈一谈我个人不成熟的见解。
一、我手写我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的能力。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而当前的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一种弊端,就是抄袭范文或者瞎编乱想,写作时东拼西凑、套用模式、人云亦云、空话连篇,我们每每读到这些文绉绉的、缺乏真情实感、毫无新意的文字,便感到肉麻和悲哀。但静思之后,又觉得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这个主观因素,应该从客观上去分析问题。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选择真实而新颖的材料进行写作,教育学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真情实感,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
教学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父母,完成一篇写人叙事的作文。班里有个孩子,从小父母离异,他和父亲的关系又一度紧张,可他那次却写了一篇讴歌父亲的作文,一看就知道不是原创。我将孩子找来,和他聊起了他的家庭,他的父亲,他的爷爷奶奶,孩子的话逐渐多了起来,我适时翻开了他的作文,孩子一笑说,是抄的,我问,为什么呢?“文中的父亲太好了,我很羡慕。”听了孩子的话,我内心竟然隐隐地一疼。孩子,老师理解了你,只是,让我们将眼光聚到自己的父亲身上,他的缺点和不足都是最真实的, 没有人说父亲就必须得是伟大的形象,任何人都是平凡的,我们应该写出人的本真面目。我还引导孩子看了朱德的《我的母亲》,胡适的《我的母亲》等。孩子之后很认真地写了一篇《我的父亲》:“每天我放学回到家,都是奶奶在做饭,饭做成了,他也打牌回来了,就跟别人上班一样准点;饭好吃了,他就吃上两碗,不好吃了,还埋怨奶奶。看着他瞪着眼,凶奶奶的样子,我就恨不得冲上去揍他两下,可奶奶直给我使眼色,不让我掺和,我只好气恼地站在奶奶身边,也瞪着他。”从文字中,我看到了一棵风雨中的小苗。所幸有奶奶的呵护,我不至于太为孩子揪心。由这件事,我让孩子们懂得了“文乃心之声”,写作是一人由内而外迸射出来的思想火花,写作就是倾诉,就是对话,就是“我手写我心”。
二、用心体悟生活
生活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
学生对社会接触较少,他们的生活范围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但这并不能成为他们缺乏作文素材的理由。“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来,我经常提醒学生要细心观察,思考品味生活,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是写作素材。有次课间,我坐在班里小憩,看着穿梭在教室的学生,听着叽喳的话语,感受着活力四射的生命。不知是谁不小心将同学挂在桌边的雨伞碰掉了,有几个学生轻盈地一跃而过,熟视无睹。这时,有个小男生蹲下去,无声地捡起,挂回桌边,跑出去玩了。这短暂的一幕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向学生必讲的一个生活素材的例子。那天,我让学生就这一幕来个材料作文,有学生命题为《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并由此联系生活中的其它事例,诸如狂风中安放垃圾筒的小学生,跑操中及时搀扶同伴的同学,甚至是同学考试失败后的安慰等,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学生一旦打开了生活的宝库,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何愁没东西可写呢?联系生活,写有“我”之文,将自己放于生活的汪洋大海中,信手拈来皆为“有米之炊”。
生活中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更要多思考,善于问为什么,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可爱”……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从生活出发,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情,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三、心系教材文本
教材,是巨大的写作资源库。她是一座富矿,是一口深井。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教材中接触到的人物形象、历史事件、自然风物非常丰富,只要学生对它们有较充分的理解,平时加强积累,作文时思接千载,笔触古今,发挥创造性思维,让它们替学生说话,就是很好的素材。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倡导学生立足教材和语文读本,搜集整理,创造性地对一些素材加以想象推演,在作文中巧妙利用,会得到较好的成效。
首先,对教材进行归类:关于成长的有《走一步,再走一步》《孤独之旅》《丑小鸭》《爸爸的花落了》等;关于理想的有《理想》《我的信念》《在山的那边》等;关于环境保护的有《喂——出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敬畏自然》等;还有关于亲情的,关于奋斗的,关于写景的……。在不同主题的文章中,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比如以朱自清的《春》为代表的写景散文单元,就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积累。积累写作技法,如体现友情的文章《羚羊木雕》运用插叙的写法,《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也运用了插叙的写法,都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韵味。其次是借鉴,在归类的基础上,对相应的文章学会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课本中的材料进行移花接木,就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发散出醉人的芳香。如玛丽·居里夫人终其一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邓稼先在危急时刻“我不能走”的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出生命的最强音,都可以作为习作中的论据;《邓稼先》一文小标题的篇章特点,也是谋篇布局时很好的借鉴形式……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教材,借鉴教材,在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笔随。
四、注重阅读与写作的联系
元代程瑞礼曾说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这里说的读,是指认真阅读并活学活用。阅读是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积累了素材,如此,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充分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形。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相关性,大力提倡学生广读博览,厚积薄发。在日常学习中,除了引领学生熟读教材之外,还向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诸如经典名著、时文小品、名家作品;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推崇个性化阅读,培养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当然,在写作教学中,适当的写作指导是不可或缺的,我将之称为“修剪花木,浇水施肥”,它可以让学生的作文更加亮丽多姿。其它诸如作文的批改、语言的锤炼等,都是很多语文老师颇有心得的做法,本文只从学生写作文的基本方面来谈,恕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