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尝试

2013-04-29 00:44:03黎桂媛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

黎桂媛

【摘要】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农村学生整天在题海中奔忙,语文素养很难提高。笔者尝试从“重视积累,博闻强记;立足文本,阅读鉴赏;抓住课堂,感悟情感;读写结合,开发潜能”几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见成效。

【关键词】广泛积累 博闻强记 立足文本 品读鉴赏 读写结合 开发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27-01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就农村学生而言,应试教育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整天在题海中奔忙,语文素养很难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通过这些年来的教学尝试,从下面几方面入手,稍有成效。

一、广泛积累,博闻强记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大纲强调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1],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阶段目标中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语言的积累包括语言基础材料的积累,语言规律的积累;语言典范的积累以及语言中的文化积累等。

大部分农村学生文字书写基本功较薄弱,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要求学生每学习一课,都要用印刷体楷书或人们认可的具有个性风格的钢笔字体练写生字词,达到既识记字词又练字的目的。

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笔者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让学生把课文中的优美词语找出来,然后作拓展练习,写出自己所知道的这些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相同结构的词语,最后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摘抄下来,这样既积累了词语,也养成了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记忆是学问的基础。清代大学者章学诚说:“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 记诵古诗文,既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又能让学生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每一学期,笔者都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课程标准》推荐的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篇目,让学生知其大概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习对语言的运用就更得心应手了。

典范的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规范最直接、最有效的材料,是学生学习并逐渐形成语言规范的关键。笔者教学课文时,有意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鉴赏、领悟并进行归纳整理,最终积累富有生命力的词汇和语言,富有个性的思想和情感,规范的语言系统。另外,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并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版本,号召每个学生每天至少坚持读一篇有益的课外读物,让课内和课外的语言学习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样有效的积累规范语言。

二、立足文本,品读鉴赏

语文课文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要把学生带进文本,笔者认为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凭借文本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使学生积累知识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感悟人文内涵。

阅读阅读关键在读。对文本的分析鉴赏应该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唯有反复读,难字难句,名言警句,文章的精髓,人文精神才能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

语文课只有默读不重视朗读不行,只有学生读而忽视老师的示范也不行,因为学生的预习不够,对文本的领悟肤浅,自然难读出味道。老师不范读,也不说明怎么读,学生很难鉴赏出实质性的东西。因为朗读,很多情况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光靠评议是培养不出朗读好习惯、高水平的,所以,一定要教师示范,或借助权威语音教学材料教会学生怎么读。学生多朗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好的课堂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个文本,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文本的美。同时,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文本描写的形象,抓住文本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品读,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读写结合,开发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2]这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而且是情感、態度、价值观的体现,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表现。笔者尝试着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科学的开展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走出课堂,寻找素材

让学生走出课堂,欣赏野外的花草虫鱼鸟等,看看红花绿叶的笑脸,看看落红黄叶的舞姿;听听小草野花的心语,听听小鸟虫鱼的歌声。然后带回最能感动自己的事或物。野外活动结束回到教室,笔者启发学生思考:什么事或物吸引了你或者感动了你?其次让学生仔细观察或思考:你看到了什么?他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接着要求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并加以联想,说说自己的感觉和联想。这样,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用心观察,并自然的倾注情感,学生就会发现世界原来是如此生动和丰富。用文字表达出来,其描写也变得生动,可感了。基于观察,又超越观察;发挥想象,虚实结合,内容也鲜活充实了。

(二)广泛阅读,收集素材

新课标教材向学生推荐、介绍了一些中外文学名著,阅读这些名著大有裨益,但落实起来并非易事,笔者除了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读书外,还要求学生每周课外阅读不少于5小时,写800字左右的摘记、赏析文字或6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平时上课,笔者也压缩教学自读课文的时间,将名著的一些精彩章节,尤其是与学生生活体验相似的内容拿到课内来精读,从内容、人物、写法等方面做深入研讨,让学生把这些素材储存起来,一旦需要,就信手拈来。

(三)参与实践,拓展素材

此外,还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他们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并要求坚持写读书笔记、写周记。

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渠道很多,也绝非一日之功,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修订版). 199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
注重读写结合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研究
例说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整合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2:37:25
谈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法
读写结合中的仿写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4:08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3:20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25:04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09:54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