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习惯培养初探

2013-04-29 01:30王旌
江苏教育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惯读书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成长的两个翅膀,哪一只不丰满都会影响起飞,影响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作为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

众所周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时代播下了良种,便可赢得未来的丰收。学生从小养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将来他们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的情况下,非常自觉地去读书,去学习。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步入了一个误区,总以为学习语文是为了构建语文知识体系,有了语文知识就具备了语文能力。人们对孩子语文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视,而对良好学习习惯却十分忽视。其实,小学生学习母语主要是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培养技能和习惯。要形成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和习惯,主要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长期历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应该说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孩子今天的语文学习,明天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我校语文阅读教学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普遍采取成绩考查法,是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在这种机制下,虽然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很难被觉察。相当一部分教师对阅读教学的任务理解得不全面,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排斥在阅读教学任务之外。不少学生读书无计划、无目的、有口无心、不求甚解,读课文时除了教师提出要求画词句外,看不到自动圈、点、勾、记的情况;遇到阅读中的问题,即使有工具书,也会用,却懒得查找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不良的阅读习惯。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这一课题,探究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内涵,从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两个方面重视和加强最基本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具体做法是:

一、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学生的阅读归根结底是属于自己的内部活动。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才能由阅读的客体真正变成阅读的主体,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专心、认真、细致地阅读相关材料,是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基础,这是在许多种良好阅读习惯中首要的一种。这要求教师将情意态度目标融入到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之中,从学生刚入学起就开始培养并持之以恒,培养学生善于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专心读书的习惯。实践证明,认真读书的习惯愈巩固,阅读的效果将会愈好。

二、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

人们对于书本的知识,无外乎两种态度,要么不假思索,一味从之;要么善疑多思,穷根究底。自然,前一种态度不可取,后一种态度不可弃。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著名学者从小就培养“疑“书的习惯,年龄虽小,也不跪在书本上读。小学生阅读文章,了解内容,体会感情,陶冶情操,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离不开边读边想,善疑多思。边读边想要做到敢疑、善疑、释疑、疑而有据、疑而有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为了激发学生善疑多思的精神,培养边读边想的习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创设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思维的方法。鼓励他们敢于发问,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引导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疑问,最终使每个孩子都养成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

三、培养学生勤动笔墨的习惯

小学阅读教学要更多地体现阅读者主体情感的投入体验,以及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不是纯理性的、机械的分析。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随时把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读书笔记最简单、最初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正阅读的书上做标记或者做批注(也称作“书头笔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把训练学生掌握常用标记符号及其作用,在哪儿批注,批注什么,怎么批注,作为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使用笔记本做“书外笔记”(摘录笔记、摘要笔记、提纲笔记、读书卡片、读后心得)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认真、刻苦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除了要有笔、笔记本外,遇到疑难之处,还应请教“案头顾问”——工具书。不了解的东西,就要查清楚,哪怕是一个不认识的字也要查一查,免得将来念错或用错。工具书是永远的良师益友,应该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课外勤于阅读的习惯

在“新大纲”中,课外阅读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要求提出来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也以锐不可挡之势融入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从而促使其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掘,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深思的问题。课外阅读应在一种比较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阅读的主动精神、浓厚兴趣、顽强意志,特别需要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如果教师不去管理和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就有很大的随意性,最终将完不成任务,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要依据新大纲的精神,应认识课外阅读环境的特点,制定课外阅读规划,构建课外阅读能力的品质,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提供课外阅读场所,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落实课外阅读评价措施,确保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完成,促使其逐步养成勤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多渠道搜集、处理信息的习惯

现今社会是个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手段多样化。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新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高速公路的开辟提醒我们: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这种阅读不同于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所进行的那种比较精细的阅读,其区别就在于后者注重字句的“品味”,前者注重内容的“筛选”。“品味”主要是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妙。“筛选”是迅速把握书面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经过读者头脑的加工,形成对读物的认识。培养学生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需要。学生一旦养成了利用信息工具搜集、处理信息的习惯,就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占有更多的信息量,有助于更好、更快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达到高效的学习。我经常结合课内阅读教学放手让学生围绕研究的主题寻找信息,利用图书馆、书籍报刊,有条件的可利用网络、电子读物等,查询、收集、分辨、选择、利用资料口头交流或撰写小论文。

六、培养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上课前的准备,是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开始,不仅需要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读书方法(包括思维方法),而且要求他们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地进行,这是训练学生“自能读书”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我针对大部分学生不会有效预习的状况,加强预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法可依,少走弯路。到了高年级,我指导学生运用“审、读、画、查、注、分、提、答”的预习方法。每次预习,可以有所侧重。不管是哪个年级,只要学生知道了预习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懂得了怎么做,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使之形成习惯。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不待教师布置,便能按照他们那个年级已经了解的有关预习的项目和方法,自觉、主动地去预习,不仅有利于学好课文,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向着“自能读书”的目标前进了。

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远不止这些,如注意阅读卫生的习惯,“读回头书”温故而知新的阅读习惯等等。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在短时期内形成的,需要改变目前仍旧普遍采用的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的评价机制,更需要教师、家长着眼孩子的明天,作长时期的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着眼未来,着手基础,扎实有序地训练,就一定能使孩子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也会得到可持续发展,能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王旌,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2120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习惯读书
上课好习惯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