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新方法新载体和新途径研究

2013-04-29 01:28任立华
理论观察 2013年8期
关键词:新方法新途径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学生三观教育的重任,而目前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文化正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定,传统的德育教育难以应对复杂多样的问题。思政工作者必须调整德育思路,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途径,来应对新出现的德育难题。

[关键词]德育环境;新方法;新载体;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160 — 02

目前的大学生生活的时代正是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利益矛盾的冲击、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冲击、网络文化的普遍进入,使得德育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应该研究新情况,了解新问题,不断地研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载体和新途径。本文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马列教研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思考和做法为内容,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环境变化的新方法、新载体和新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

(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的环境压力

重视德育并不是我国特有的“专利”,而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趋势。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走向了多样化,传统的生活观念受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冲击,“高富帅”、“白富美”观念影响着新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的普及,信息来源的多样和容易,带给学生更多的未加过滤的信息,加上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了他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标准。负面信息的报道不但不能够带给大家警示,却让很多意志薄弱的学生跟风追崇,成了他们的反面教材。

(二)传统德育方式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目前的德育教学情况是德育老师捏着鼻子讲课,对自己讲的东西不感兴趣,学生捂着耳朵听课,不认同教师的观点,督导摇着脑袋走过,不在意教学的实际效果,这种状况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教学方法单一,常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的“道德灌输”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基本没有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师以“呆滞”的知识灌输学生昏昏欲睡的大脑,根本起不到德育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作用。

二、德育新方法新载体和新途径研究

(一)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处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空洞性和脱离现实是德育课程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因而应在教学内容的整合处理上下功夫。在内容的整合处理上应该关注社会热点,紧跟社会动态,贴近学校的校园文化,同时也能抓住学生关心的问题,把握学生的兴奋点,从而激发学生上课热情。同时,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转换教材内容体系,使之回归生活世界,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小事中体现政治问题,提高学生的政治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政治视角,还要体现专业要求。使得教学内容有用、能用、管用。教学内容要体现应用性,才能啟发学生,才能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共鸣。教学内容还要讲求时效性,一些社会历史现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真实的背景和思想内容。

(二)理论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了讲授式、启发式、案例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以讨论、陈述和评估为主要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思想动态发展,通过讨论、辩论、议论等形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课堂上能够进行的小演讲比赛、模拟法庭、辩论赛、几分钟的校园文明情景剧以及每节课常规栏目“一周时事追踪”。学生把一周以来国际、国内和校园的新鲜事以新闻的形式播报给大家,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校园文明情景剧栏目里,让学生自编自拍校园情景剧,并撰写剧本,提交演出录像等,考核了学生的学会开发项目、集体讨论、团队合作、陈述报告、评估取舍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载体与途径的灵活多样

实践课设置的目的就是通过体验式教学创造实际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在学生的积极参与过程中,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带领学生走出去

每所高校都处在各具特色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中,都会受到本土地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当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当地的各类博物馆、烈士陵园、纪念广场或者纪念馆、文化遗址、历史人物故居等红色文化场所的教育价值,带领学生走出去,用体验和体认的形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判断。

2.开发多种实践课形式,给学生选修留有空间

在实践课方面,可以探索多种实践课形式,例如红色之旅、演讲比赛、论坛和校园话剧等形式,为学生准备多课时的选修,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喜好从中进行选择。这些实践课活动的选手和演员来自于学生,观众也来自于学生,教师是策划者和导演。例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马路教研部组织学生开设的校园话剧形式,就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主题来自于《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章节内容,剧情学生自己设计。2012届本科一年级学生编排演出了9部话剧,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锻炼了学生的编导能力、陈述能力、评估取舍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话剧的编排演出的过程,学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当时学生的节目单如下:

3.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这一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内在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树立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在和学生交往中教师要关心他们,信任他们,多给予他们一点点鼓励和肯定。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人文关怀,因此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价值培养、情感体验等问题,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情商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心理特征。在与学生交流方面,可以尝试多种方式,比如小纸条形式、手机短信、QQ交流、还有微博、微信等形式。

4.考核方案注重过程性和终结性

教学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评价体系是否完备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应该加大实践考核的力度,体现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实践课、课堂表现、笔记、作业和出勤状况。在学期期初就向学生公布考核方案,其中的实践课实行学分制,全部计入期末成绩,然后给学生提供各项选修实践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选修的内容,期末将各项成绩相加就是对学生一个终结性的总体评价。

5.建立面向生活世界的综合性德育网络

由于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多方面因素和立体多维模式,我们应注意建设德育网络,使学生的品德能够在生活中养成并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家庭、社区、学校以及网络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环境,四者合一的道德教育作用各有特点。家庭是人的道德发展的起点。社区的自然与文化、人际关系以及社区的机构、设施、活动对生活于其中的人都会产生一定的道德教育力。学校道德教育以其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性而具有特殊的优势。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发挥综合德育网络的作用,以求道德教育的最大合力和最佳效果。

三、思考与感悟

(一)德育改革要提倡回归人本

德育必须回归人的生命本质,必须以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为归依,要为弘扬学生的生命本质、生命力量服务,这应是德育应有的价值定位。学生是人,要体现社会意义和生命意义的复合,承担学习的责任和珍惜生命的义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可塑性大,寻求发展,有潜能和潜力可挖掘;学生是有差异的人,要因材施教,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学生是能动的人,要发挥主动作用,提高创造能力。要尊重理解学生,利用学生的发展性和向师性,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但“传道授业”,而且要以德育人。

(二)德育改革要回归基础

德育应该回归学生道德生成的基本规律,关注道德生成的三个序列:其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统一,用实践验证道理,用体认与体验达到对理论认识的深化;其二, “上位道德”必须建立在“下位道德”的基础上,先基础品质,再高层次道德修养,学生必须能够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做一个合格大学生,才能提升到高层次的道德修养的提高;其三,“圣人道德”必须建立在公民道德养成基础上,德育要回归为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基础性道德,

(三)德育改革要回归生活

生活既是道德生成的源泉,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建立以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体系。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开始。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对传统“道德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扬弃。人们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着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这种交往是主体间的交往——“交互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完成了人们之间的“互识”和“共识”,发挥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方面的主動性和积极性。

(四)德育改革要回归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和时代性。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多地停留在过于偏重理论述理论体系的层而,与实践和时代有一定脱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课形式,将社会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生关心的话题引入课堂,可以拉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找到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载体,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转换上下功夫,关注学生的“意义世界”和“物质世界”,并使这两个世界达到有机融合。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关注学生,着眼于个体的终身发展,寻求与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生活、如何谋生、如何爱人,是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任立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困境解析〔J〕 .现代经济技术.2009,(09): 72-74.

〔2〕陈强.经济全球化: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4):77-78.

〔3〕高林,鲍洁.应用性高等教育课程模式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学报.2006,(03):88-96.

〔4〕李幼斌.科学与人文: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准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4):103-10.

〔责任编辑:卜亚杰〕

猜你喜欢
新方法新途径
减肥和改善代谢性疾病或有新途径
立法联系点:群众爹与立法新途径
林下种植三叶青 增收致富新途径
特高压换流站接地极线路保护的新方法
配电变压器绕组变形故障的在线监测新方法研究
浅析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新方法
从电商发展新趋势看农村电商扶贫新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环保传播的新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