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显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45万字。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切实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面对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严峻形势,我校结合语文教学制定了《开放式阅读》这个研究课题。经过几年的研究表明:课外阅读不仅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创设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环境,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和语言积累,让学生汲取了丰富的书籍营养,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所做的阅读工作。
一、培养阅读兴趣,增强阅读动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
1.实地参观,激发兴趣
对于一年级孩子,教师不能一入学就盲目的让他们阅读,这样会很快地抹杀他们的阅读兴趣。于是一开学,我就有意识地带他们参观学校的图书室。走进图书室,书架上那一排排排放整齐的书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他们迫不及待地拿起自己喜欢的书左看又看,而且津津乐道。有的立即找了个座位坐下来读,有的兴致勃勃地在和同学分享自己手中的书。那一本本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的书籍深深地吸引了这些如饥似渴的孩子们,看着这一幕幕欣喜入狂的情景,看着那一双双爱不释手的小手,我不禁得意地笑了。哈哈,这群可爱的“小傻瓜”,竟不知上了我这个“姜太公”的钩。从此,许多孩子从这一刻喜欢上了读书,而且是心甘情愿的喜欢上了。如我班的吴哲同学,他平时特调皮,可是自从感受到书的魅力后,只要一下课他就会拿起自己从家带的书静静地读,再不像往常一样坐不住,到处乱跑了。而且听他妈说,一放学回家,他啥事都不做,先拿一本书看,有时入神到连饭都忘记了吃。真够废寝忘食的。
2.设置悬念,引生追究
故事的悬念可以激发人的好奇心,引发人主动去探究故事发展的愿望,正是这种愿望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有一种急于想知道故事发展的心理。这种方法对于低年级孩子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一年级孩子好奇心特强,最喜欢刨根问底了。因此,我利用孩子们这种好奇的心理,先讲述孩子们乐意听的神话故事。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后讲述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学习《王二小》这篇课文时,学生从课文中了解到王二小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于是我找来《小英雄雨来》这本读物,利用阅读课,进行深情并茂地朗读,读到关键处,我嘎然而止。学生本来都很认真听的,忽然看我不讲了,个个抬起小脑袋看着我,一脸的疑惑,有的问:“老师,你怎么不讲了?”有的问:“老师,你忘了吗?”也有的问:“老师,小雨来最后死了吗?”望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不忍就此停下,可一想到我的目的(勾起好奇心,培养孩子主动去阅读的兴趣),于是我“狠狠心”说:“老师也就知道这些,如果你们想知道问题的答案,那就自己去查找,翻阅吧。”由此,学生的心被撩得痒痒的,几天之后,我发现有的孩子手里拿着拼音版画书《小英雄雨来》,有的捧着故事书《抗日小英雄的故事》。而我在每次讲故事之前,都会事先了解一下,这本故事书有多少孩子看过了,如有少部分孩子看过了,我就跟他们约定不许告诉别的同学,做一个守信的好孩子。
二、优化阅读环境,创设读书氛围
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学校领导对学校环境进行了大规模地布置:学校图书室、各班级的室外和室内、每一层楼的墙壁上,都挂上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有的是孩子自己写的),并且配上了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画;同时各班级里还设立了图书角,摆放了书橱,教师号召学生踊跃捐献图书,小小的书橱成了孩子们放松大脑,自由徜徉在知识海洋的兴趣所在,由此大大创设了班级浓厚的读书氛围。
三、选择课外书籍,寻找阅读途径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兴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爱读图文并茂的神话、童话、小故事等。
1.配合语文教学,拓展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主要是教给孩子阅读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孩子热爱语文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这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教学时,我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补充有关知识,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称象》这课时,我首先在课前要求孩子们去查阅有关曹冲的资料;课堂上,再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物的了解。学习《邓小平爷爷》这篇课文后,向学生推荐《邓小平的故事》;学习《古诗两首》后,向学生推荐了《唐诗300首》;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后,又向学生推荐了一本与动物尾巴有关的《大自然的奥秘》以及《安徒生童话》等读物。学生回家后,有让家长去买的,有上网去看的。总之,结合课本推荐课外书,既补充了课内需求,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另外,我还在教学中引进课外知识,让课外走进课内,两者两辅相成。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我从课外读物中引进结构相同、写法一致的《风的颜色》让学生再次感受作者的写作格式和自然界带给人类的美好。而在教学《秋天》时,我一方面让孩子们回家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词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而我自己也找来许多描写秋天的词语和句子,带领孩子们在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中尽情欣赏、陶醉,进一步感受秋天的那份成熟之美和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2.走进学生心灵,推荐读物
小孩子天生爱憧憬,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性质的故事书。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就具有幻想性,故事里面的人物是根据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虚构的,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人们想战胜死亡,渴望永生。古往今来的童话里便出现了不老的仙人、不灭的生灵。因此,这类故事书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总喜欢问“为什么?”他们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所以像《十万个为什么》、《成语故事》、《奥特曼》、《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作品都能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值得推荐。
3.寻找阅读途径,拓宽渠道
现今社会已进入高科技和网络信息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是越来越广。因而,获取课外阅读的书目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一、现在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处处可见,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可以去各类书店购买教师推荐的和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目。二、许多家庭已经购买了电脑,孩子有条件去网上看书,或查找与课本相关的资料。三、现在的电视频道众多,各种知识的栏目都可以看到,学生可以看看《动物世界》《七巧板》、《百家讲坛》等优秀节目。通过这些途径,学生既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又可以提高阅读兴趣。
四、培养阅读习惯、让书伴其一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因此在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书伴其左右,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1)利用早读课、阅读课,开展“推荐一本好书”、“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评出优秀的学生,或贴星星,或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如:铅笔、橡皮、本子,用来激励他们更加出色的表现自己。
(2)指导学生摘抄阅读文章中写的优美词、句、段。并把写的认真的摘抄本放在班级展览,以保持孩子们的阅读习惯。
(3)在课堂中朗读孩子们写的好的文章,让其他孩子欣赏,同时把好的文章张贴在班级的“happy作文秀”的作品栏里。以此增加孩子的学习信心,提高阅读和写作兴趣。
2.制定措施,动员家长积极配合
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之源。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资源,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冲出教室,冲出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生活,去开辟课外阅读更广阔的天地。
(1)利用家长会,教给家长阅读方法
因为我目前教的是一年级孩子,不需太多的方法指导。家长会上,我首先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给家长在家督促孩子的方法:陪读——陪在孩子身边和孩子共同读一本书;或陪在旁边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当孩子读好后,鼓励孩子说说故事的大致内容,或者谈谈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孤立地读书,并感觉到读书的快乐,长此以往,孩子的读书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2)制作表格,硬性监督
在进行开放式阅读的大量工作中,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有少许家庭根本没有这种读书意识和自觉性去陪孩子读书。因此,教师就需要采取一种硬性措施:制作表格,让家长把孩子每天的读书情况认真填写在上面,教师每两个星期检查一次。表格如下:
师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检查表
学生姓名_____ 月份____
3.建立小书屋,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家长会上,我建议家长为孩子建立自己的小书屋,帮助和指导孩子藏书、读书。有研究表明,家庭阅读环境在4个方面对儿童的阅读能产生较大影响:“家庭中所拥有的阅读材料的数量;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次数;父母进行阅读指导和鼓励的次数;以及父母作为榜样并参加到阅读中去的程度。”
总之,教师在组织课外阅读时,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同时,教师不能将阅读教学局限于语文课堂内,要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局面。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将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并注意学科间的融合和有机整合。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师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