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彩虹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地球这个人类生存繁衍的唯一家园,差点就被扼杀在她哺育的子孙后代手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人类在遭受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的威胁和危害,这种威胁和危害不仅关系到当今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更危及到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所以,环境保护迫在眉睫,让学生懂得环保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自觉担负起环保的重任,意义十分重大。但目前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如果能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恰当渗透环保教育,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结合课文,自然渗透
现行语文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出特有的魅力,学科知识领域中融入了环保知识。教师首先摸清教材的思路,挖掘教材的潜能,落实渗透环境教育的任务,然后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体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到“源于教材,又优于教材”的教学效果。
如教《卢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今昔卢布泊进行比较,深刻地体会卢布泊逐渐消失这一结局是人类一手造成的。“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消失的仅仅是一个卢布泊吗?”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学生打开网页观看“环保资料”,这些例子和画面都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是对卢布泊的悲痛,而是升华到关心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并产生了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如教《那树》一文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遭到怎样的命运,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有什么话要说?教学中教师以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知识去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课文的环保教育功能,为取得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奠定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课文还很多,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斑羚飞渡》《华南虎》《珍珠鸟》《马》等都不失为好的环保素材。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懂得了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们,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人与动物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并结合本单元“人与自然”专题学习的收获制作手抄报,进一步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发学生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二、多法配合,留足空间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存在这样的通病:教师讲得多,学生谈得少,填鸭似的把环保知识塞给学生,千遍一律的渗透模式,拘泥刻板;或是在总结课文时轻描淡写地问一句:“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生硬僵化。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虽然学生知道老师是要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但对究竟是要渗透哪方面的内容却不明所以,讲了等于没讲,完全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时,应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教育。可以举行即兴发言,演讲赛、辩论赛,也可以运用感染法、辨析法、情景表演法,或者可以进行模拟采访、图片展示等。
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我先推荐学生读几首咏物诗,指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物候知识。“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找一找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拍摄成照片在班内展示。然后让学生了解这几年世界各国出现的一些反常的物候现象,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我国,出现这些反常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研讨达成共识: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和压力日益加剧,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持就失去了控制,严重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导致气候失调,变化异常。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如教学《三峡》一课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用多媒体播放昔日三峡的美丽画面,让学生的角色变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极强,能带动学生驰骋想象的导游,引领大家去欣赏三峡旖旎的自然风光,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在指导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颂课文时,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不经人工修饰的美,感受书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心灵日臻“净化”。然后请学生介绍现在的三峡,举行“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小型辩论会。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三、寻找接点,巧妙外伸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除了在抓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渗透“关心环境”的教育,还必须在课本上再找“关心环境”的外伸接点,形成“学科——环境——活动”相连的教育体系,取得整体优化效果,以促进环境意识的增强。
在教《生物入侵者》一文时,我先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然后布置学生做好以下课前准备:搜集生物人侵者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防治生物入侵者有什么好办法?
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变为活生生的东西,进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当我让学生们交流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奇妙的大自然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神秘的生物入侵者变得真实生动起来。学生们都认识到除了严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应该以天敌来进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课堂教学虽然在活跃的气氛中结束了。但我认为这一课并没有结束,要使学生真正有收获,还应该让他们在课外做深入了解。于是我和他们一起确定了一个小课题: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入侵者——水葫芦。学生再次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检索。水葫芦的特点、现状、危害、如何防治等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虽然还显得幼稚肤浅,可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至此,学生们意犹未尽,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调查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活动结束,学生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引起了高度警觉,提高了环保意识,培养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落实行动,升华情感
学校是个小社会,社会更是一个大课堂,为了将环境教育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的宗旨落到实处,我将课本中的问题生活化,组织活动小组,选题以关注社会,从周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社区、公园、学校、工厂搜集环境保护宣传标语,编写成“环保小册子”。“小草笑一笑,请你绕一绕”,“小草也有生命,请你脚下留情”,“宜兴是我家,美化靠大家”……足足有一百多条。既让学生参与了活动,学到了环保知识,又丰富了语文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到受污染严重的河流、居民区做实地考察采访,写成调查报告,很快《太湖蓝藻暴发的原因及对策》、《宜兴空气污染与治理》等多个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的课题就成了同学们研究的对象。既使学生了解了环境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自觉性。组织学生开展植树造林、种花种草的活动,让学生用实际行动绿化美化家园;组织开展饲养小动物、收集捡拾废弃电池等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环保小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地关爱身边的环境,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总之,我们今天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一种情感,一种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情感,一种豁达、开阔、宁静、平和的心境,一种关爱生命、感悟生活的情怀,去共同构筑人类的家园——美好的环境。愿语文原野,环境教育永远生机盎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外国语学校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