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吏:帽子与镜子

2013-04-29 23:15陈海春
领导科学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行规行当班子

陈海春

吏是什么,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在我看来,吏有三个特点,第一,被官管着;第二,职业化;第三,不同于僚。

首先,这个行当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吏的帽子攥在官的手上,官是管吏的。吏不管有多大,那怕大到“封疆大吏”,也从来不敢公开对朝廷的“主官”如皇帝或吏部尚书有任何的怠慢或放肆。其次,吏与僚往往是同一层面的人,许多人早年从政不是做吏就是做僚,并且经常被为官之人在二者之间做切换。吏和僚都是为为官之人服务的,但吏不同于僚,僚是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只需要为为官之人服务好即可;吏是可以有自己东西,不仅要得到为官之人的认可,还得有些自己的业绩。再次,这个职业的从业者主要靠此谋生,西方把做官的人往往称为“政务员”,是随着党派胜负的变化而变化的;把做行政的人往往称为“公务员”,是不随党派胜负的变化而变化的,吏就类似于这样的人。职业化还体现在行规上,这个职业有其独特的行规,只有按照某种规则做事才有利于从业者生存和发展,而只有从业的同行才最清楚其内在的规则。

为吏有“三好”和“三不好”。“三好”:有一个“饭碗”可以供自己和家人谋生,有一套晋升体系可以供自己向上攀登,有一块工作领域可以让自己施展才华。“三不好”:虽然有谋生的手段,但吃得好吃得不好却最终自己说了不算;虽然有一套晋升体系,但走得近走得远却最终自己说了不算;虽然有自己的工作领域,但干得长干得短却最终自己说了不算。

这一切都源于为吏是一个独特的行当,于是,我也从三个方面论述:(1)基础:帽子与镜子;(2)形象:勤勉与精细;(3)本事:主要与主管。

——基础:帽子与镜子。会做吏的人都知道“功高盖主,尾大不掉”是大忌。因此,当一件事情办成了,从来是将聚光灯向上挑,告诉天下人,我仅仅是在为官之人给定的框架下把具体事情做好而已。这有点像领导学里的一句话:领导者是指什么事情是对的人,管理者是把事情做对的人。吏就是管理者,定位在此,既有功业,又有安全。吏手下还有一批被直接管理的下属,这些人既要为你服务,也要依靠他们把事情办成。当上级把事情托付给你的时候,没有一批死心塌地跟你一起干的人,没有一批在你的业绩簿上留痕迹的人,你纵有三头六臂也做不成事情,因此,对下属的“杀、赦、奖、惩、激”,往往成为考验为吏者水平的重要尺度。而且,当事成之后,人们把功劳算到你头上时,你要学会将聚光灯往下打。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吾从众”。当他主校十年颇有建树,同仁们为他开庆功会盛赞其功业时,他这样说道:“诸位都看过京戏里演‘王帽(即演帝王角色的),‘王帽每次出场总是王冠整齐,仪仗森严,文武将官前呼后拥,‘像煞有介事。其实会看戏的,绝不注意这正中端坐的‘王帽。因为好戏……并不需要他唱,他因为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

有这样的气度和理念,才能做出一等一流的业绩,才能成为清华大学历史上最出名的校长(清华大学历史上只有蒋南翎校长能与之齐名)。当然,现实中也有这样的领导,当着他顶头上司说他下属的坏话,有功归于己,有过赖于人,真正下属要造反你帽子也戴不住,蠢呀!所以,我认为,上级和下级既是为吏者的攥帽子之人,也是为吏者的一面镜子,没有什么人可以不照镜子就知道自己的帽子戴得是否端正。常想一想我的上级如何看我,常想一想我的下级如何看我,你不想成熟和发展都不可能。对此,毛泽东当年就说明白了:“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从工作的角度看,群众就是下级,党就是上级。

——形象:勤勉与精细。为吏之人贵在勤勉,为吏之人成在勤勉。我们考察干部往往是五条要求:德、能、勤、绩、廉。“勤”看似只有五分之一,但作用绝对不止这个数。“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这既是做吏者的真实写照,也是某些做吏者的挡箭牌。所以,会做吏的人,都善于“忙”,大多数人是真忙,手头之事堆积如山不由你不忙。也有少数人是假忙,不管他在忙什么,总是给人忙忙碌碌的样子,天天坐在办公室里,连周末都不休息。领导者对于这样的人是难以挑错的。为吏之人贵在精细,为吏之人成在精细。吏也是一种“蝙蝠”,即官员眼里的专家,专家眼里的官员,因为行政工作本身是个行当。除了领导交办的事情,吏是当急则急,其他事情,吏从来不急,但求精益求精。刚入此行的年轻人对老同志这种慢条斯理的做派甚为不解,甚至攻击有加。其实这是行规,是套路,什么时候交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交出去的东西要像个样子。这个行当和做学问不一样,做学问,九十九件事都做错了,一件事做对了,你就是专家,你在同行心目中的地位就上升了,想让你出局都不可能。做行政,九十九件事你都做对了,一件事做错了,你就不是专家,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就下降了,你不想出局都不可能。对于做吏者的习性,为官者是最需要理解、了解和谅解的,完全不理会他们的习性,交办的事情太多、太急,做吏者不是为违反自己精细的传统和原则而痛苦,就是敷衍塞责,甚至欺下瞒上。完全依照他们的习性,你就难以做出创造性的业绩。当年尼克松访华,早期策划和实施不用吏(国务卿罗杰斯)而用僚(总统身边的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就是这个道理。

——本事:主要与主管。做吏挺难的,难就难在,他上面的为官者往往不是一个而是若干个,要把这些人都“整”明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人包括:主要领导,即班子里的“一把手”,主要是管人的,得罪了就要丢帽子;主管领导,班子里的分管领导,主要是管事的,得罪了是要打板子的;至于其他班子成员,则属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得罪了是要穿小鞋的,请他们帮你的忙,他们未必会做,让你难受,一句话足矣!更何况随着班子工作分工的调整,那些你根本没有想到的人,根本没有放在眼里的人,甚至平常非常怠慢甚至有过过节的人,会突然之间成为你的主管甚至是主要领导,那真是一个郁闷!

基本的行规是这样:多与主管领导汇报,少与主要领导接触,一般不让其他领导讨嫌。多与主管领导汇报,你做的事情就有人认可,就有人指路,就有人记得住。少与主要领导接触,接触少了麻烦就少,印象就深,漏洞就不易被发现。不让其他领导讨嫌的办法就简单的多,一句话,不介入他们之间的事情,管他是好事,还是坏事。介入了,是好事,他们之间都分不均,有你的吗?是坏事,他们之间都扯不清,你担当的起吗?以上,是讲形式,至于内容,记住,在主管领导面前绝对不谈人事问题,只谈具体工作,谈人事问题不仅他管不了,也容易生是非。在主要领导面前少谈些具体问题,他一般不感兴趣,但是也不要轻易谈人事问题,那是他的职业和专业,谈浅了他瞧不起你,谈深了他会误会你。那谈什么,在有限的时间里,所问即所答,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至于,与班子里的其他领导谈什么,有个诀窍,只要是他不单独找你谈,他们在谈什么你谈什么。有没有什么犯忌的地方,不会有的,“法不传六耳,坏不出一人”,是从政者的行规和底线。谈要害事情,你什么时间看到一人以上,只有“老天爷”看得到,没有第二个人看得到,否则一定会牵出来的。但记住,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如果他单独召见你,那就先不要想谈什么,而要想某些“格局”性的变化。这要么是更高的领导希望如此,要么是他本人希望如此,但不管怎样,他都可能成为你的“新的”主管领导或主要领导,这个问题搞明白了,按照上面的套路办就行了。

责任编辑:胡东升

猜你喜欢
行规行当班子
白云不再“空悠悠”——白云村“两委”班子的“自我激励”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汽车金融服务费,“行规”还是“行业毒瘤”?
“花衫”行当考辨
古玩交易中重大误解的认定
新班子 新作为 新形象
组织志 四任班子“接力史”——干部始终“钉”在领头蹚路
《老行当》 海天堂构木偶表演
以学习引领班子 以班子带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