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战斗精神培育的思想

2013-04-29 22:59谢真龙
理论观察 2013年8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

谢真龙

[摘 要]战争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较量,在各国竞相发展高精尖武器的今天,精神层面的提高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一种凝聚于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战斗精神是一支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战争制胜的力量之源。回顾历史和传统,《孙子兵法》给了我们以启示,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战斗精神培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常管理教育、战场砥砺升华和领导凝聚强化等方面。

[关键词]孙子兵法;战斗精神;培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057 — 02

战争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对抗,更是军心士气的较量,战斗精神是一支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战争制胜的力量之源。作为一种凝聚于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战斗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造就的,它来自于我们的教育引导和实践历练,并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历史与传统。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战争不计其数,其中所孕育的战斗文化也精彩纷呈。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在我国现存兵书中,产生时间最早,思想最精华,影响最深远,堪称中华民族的不朽兵书。作为一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军事家,孙子很早就注意到精神中所蕴藏的强大力量。虽然《孙子兵法》中并未直接提到战斗精神及其培育,但通过分析散见在全文的一些语句,我们不难发现,有关战斗精神培育的思想已经在在其中萌芽。主要体现在日常管理教育、战场砥砺升华和领导凝聚强化等方面。

一、运用“合文齐武”的日常教育催生战斗精神

孙子在《行军篇》中强调“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意思是用宽厚仁爱的方法来团结全军,用严明的军纪来统一步伐,这就是一定会取得部队拥戴的方法。孙子看来,合文和齐武是治军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以这一角度来看,战斗精神的培育也不例外。“文”和“武”,即德治和法治、教育和纪律、爱抚与赏罚。

(一)合之以文

即用教育、宣传和关怀等人文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战士,塑造其认知、情感和意志,激发其战斗精神。使其不仅为了物质利益而战,也为了上级关怀而战,更为了战争胜利而战。

《孙子兵法》开篇便提到“五事七计”,“道”作为“五事”之首,孙子将其解释为“令民与上同意也”。“民”,可指人民,即战争的政治因素和人心因素;也可指士兵,即军队内部的团结巩固。“民与上同意”,从战斗精神培育的视角来看,就是一方面要向士兵宣扬我方战争的正义性,同仇敌忾;另一方面要巩固军队内部的团结稳定,上下同心。

有人把《孙子兵法》称作一部军事仁学。孙子是十分看重精神关怀和物质奖励在激励士气方面的作用的。一方面,他要求将领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要有持之以恒的关爱士兵的意识;另一方面,他又不是单纯地把鼓励和爱抚停留在口头上,明确地规定“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通过巨大的物质奖励激发士兵的战斗热情。

(二)齐之以武

即用法令法规、批评惩罚等强制手段约束士兵的行动,用一以贯之的法制管理正规部队,培养部队令行禁止的战斗作风,锻造部队在任何困难面前都敢于亮剑的战斗精神。

孫子在首篇《始计篇》便将“法”立为“五事”之一,并进一步阐述道“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即要立下涵盖组织编制、将领职责、物资财务的法令,用法令统一部队的行动。这其中,便蕴含了朴素的法治思想。

立法规,更要行法规,孙子强调“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这是要求将领要以一贯的手法和作风行法守法,以身作则。孙子还强调法规的贯彻落实必须坚决有力,“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即在战时要实行非常的法规。历史上,孙子吴宫教练斩宫女,司马穰宜整军斩庄贾,曹操割发代首,都说明了赏罚务要“必信”、“必当”、“必公”、“必明”。

通过这样一文一武、一赏一罚、一恩一威的日常管理,便为鼓舞士气、培养意志和激发精神打下了基础。

二、在“众陷于害”的恶劣战况中砥砺战斗精神

孙子十分重视研究战场心理的变化特点,在《九地篇》中用很大的篇幅阐述了九地用兵的心理特点。他强调:“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即不论是变换和利用军事环境,还是进攻和退守,一切都要看是否符合将士的心理状态,是否有利于释放将士的心理潜能。当遭遇“众陷于害”的恶劣战争态势的时候,更加要注意砥砺战士的战斗精神,是他们体验到处境的危险,让他们把焦虑急躁的应激心理转换为“非战不可”的昂扬精神,从而达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的目的。

(一)禁祥去疑

祥,吉祥。疑,疑虑。禁祥去疑,就是要禁止一切预测吉凶的迷信活动,去掉士卒的一切疑虑,要求他们完全听从将领的指挥。

人心浮动,是治军之大忌。在《行军篇》中,孙子列出了“夜呼”、“军扰”、“旌旗动”等多种军心不稳的表现,将其看作是军队溃败的前兆。在孙子看来,当处于战场之上,特别是“甚陷”的艰难境地,将士的心理、精神、斗志、团结、纪律和战斗意志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士兵热衷于算卦占卜等迷信活动,便不再相信将帅正确的指挥决策,会导致军令不畅、军心涣散。这就需要禁止一切迷信活动,消除士卒的疑虑。要对将士的心理进行有效调控,营造出心无杂念、一心求战的氛围。要树立起敢打必胜的信念激发战斗精神,用先进的理论占领文化阵地,用正确的思想统一战斗意志,用坚定的决心鼓舞军心士气。只有部队思想稳定、组织纪律严明,上下关系协调一致,上级正确的指挥决策才能得以贯彻落实,战斗精神的培育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齐勇若一

孙子讲“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即齐心协力像一个人才是管理军队的办法。在严峻的战场形势下,必须要使士卒“携手若使一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认为,当己方处于劣势的时候,要想以弱胜强、反败为胜,必须把所有的力量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但是“方马埋轮”(绑住战车埋住车轮)的方法是生硬的,不符合人性的,“未足恃也”。应该通过刚柔相济的管理使士兵们团结起来,不惧怕环境的险恶、敌人的强大,为了达到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下,只有团结统一才能增强部队凝聚力,才能激发部队“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才能锻造部队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达到“不惧”、“则固”、“则拘”、“则斗”的目的。

同时,“齐勇若一”还要求“上下同欲”。军队的团结不仅是士兵与士兵之间的相互支持,还包括士兵与将领之间的同心同德。复杂困难的战场形势,要求军队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这时将帅在战场上的指挥必须要得到士兵的理解和拥护。只有上下同心,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争效能,士兵的士气在統一的领导下得以提振,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得以激发。

三、“智信仁勇严”的领导管理

部队的管理,教育的实施,政策的宣传,文化的营造,客体是官兵,主体则是将领。孙子在《行军篇》中把“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的良将称为“国之宝也”。可见孙子是十分看重优秀的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的。

对于战斗精神的培育而言,无论是平时教育管理还是战时砥砺,将领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孙子认为良将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品质:“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就从认知、人际关系、价值观、意志和行为等维度较好地概括了一名优秀军事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基本已具备现代领导素质模型的雏形。

从这五个维度看战斗文化营造中将领作用,以“合文齐武”的视角划分,大致应该涵盖以下两个方面。

(一)明智,立信,厚仁

智,即智慧。将领必须要多谋善断,要“知天知地”、“知己知彼”,对整个战场态势有清晰的洞察,对士兵的心理有确切的把握。明智的将领,能在把握士兵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方法,激发士兵的战斗精神,激发部队的“气”,从而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目的。

信,即赏罚有信,树立信心信念。孙子重赏,也严罚,但他的前提是赏有理,罚有据。赏罚有信,才能让士兵信服。另一方面,信又是信心信念,即将领必须要给士兵灌输必然胜利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士兵信服上级,具有必胜信念,才会敢于战斗,勇往直前。

仁,即仁爱。孙子的仁,不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而是利国利民的仁。要“爱卒”、“善卒”、“养卒”,对待士兵要仁爱,以实际行动关怀士兵,以伟大人格感召士兵。同时,要怀“大仁”舍“小仁”,力戒“妇人之仁”。“上下同欲者胜”,以仁爱之心感召士兵,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关系,这对于战场上官兵同心协力是十分有利的。

(二)大勇,威严

勇,大智大信大仁而后大勇。孙子的勇,不是“怒而兴军,愠而致战”的莽夫之勇,而是建立在清晰的洞察、必胜的信念、宽厚的仁爱之上。是“死且不北”之勇,是“死地后存”、“亡地后生”之勇。将领勇猛无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士兵自然勇于战斗,所向披靡。

严,即人格威严,从严治军,严于律己。将领要有权威人格力量和严肃的作风,能使三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要“修道保法”,严格治军,立法规,明赏罚。要严于律己,通过“令素行”彰显高度的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将领有这“三严”,部队贯彻命名便会坚决有力。

孙子希望通过智信仁勇严的全方位锻造,使将领达到“静以幽,正以治”的最高境界,即在风度气质上要沉着冷静,无论情境多么错综复杂,都要镇定自若。在部队管理上则要公正严明,凛然正气,绝不偏私。这样的领导,才是真正战斗精神的营造者、参与者和体验者。

总结起来,《孙子兵法》中的战斗精神的培育,是通过明君名将的日常教育灌入和战场激励升华,使将士们忠君爱国、士气高昂、纪律严明。这样一种朴素的战斗精神培育方法,从《孙子兵法》的鸿蒙中孕育而生,在其后两千多年的战争实践中被不断丰富完善,至今读来仍让人不禁感慨孙武这位伟大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今天我们要培育战斗精神,营造浓厚的战斗文化氛围,锤炼我军官兵“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战斗意志,提高我军将士“当兵打仗,练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打仗意识,实现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离不开从《孙子兵法》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

〔参 考 文 献〕

〔1〕王二尧,郑椿霖,任振鹏.战斗文化:战斗精神的深厚渊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19(5):24.

〔2〕付朝.孙子兵法结构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

〔3〕薛国安.《孙子兵法》·《战争论》研究〔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

〔4〕王联斌.《孙子兵法》军事伦理思想及启示〔N〕.解放军报,2011-5-5(7).〔责任编辑:张平凡〕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组歌
《周易》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兵势第五”
《孙子兵法》珍贵版本(清代部分之二)
《孙子兵法》珍贵版本(清代部分之一)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已有25种语言文本
格里菲思与《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