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逻辑理路与实践反思

2013-04-29 00:44黄淋唐静静李慧芬游子
理论观察 2013年8期
关键词:精神生态自然生态

黄淋 唐静静 李慧芬 游子

[摘 要]生产力的发展在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同时,也连带的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在自然、社会、精神生态业已失衡的现实语境中,各种功利主义、投机主义盛行。在“唯发展论”、“经济先行”的旗帜下,自然生态遭受毁灭性破坏,社会生态由失衡走向断裂,精神生态裂变后的社会焦虑日趋蔓延。欲恢复生态系统的效能,需厘清各自存在的问题,以三者逻辑理路与实践反思的视角,从观念、制度等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逻辑理路与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016 — 03

在現代化、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席卷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腾飞遮蔽了世界的真实性。生态系统的失衡将导致人类陷入生存困境。如何重建和谐、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寻找生态智慧、破译生态危机的密码势在必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人类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应对的良策;对社会生态的断裂,寻求出一剂弥合的良方;可是对于精神生态的失落,人类如何走出沼泽,进行自我救赎呢?本文以窥斑见豹的方式对三者关系及理论逻辑与实践行动进行解读,以期给生态文明的研究增添一点涵盖力和升腾力。

一、自然生态:反思与应对

生态系统首要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稳定和持续正是生态系统存在的表征,也是生态系统所追求的极致境界。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核心内容包括:自然对人的影响;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及作用;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以及摧毁与肆意掠夺;自然对人的包容与惩罚;人对自然的审美、尊重、保护及重建等。人类要保护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首先得牺牲自身的利益而维护生态整体利益。因为生态责任是人对自然的终极关怀。然而,在现代化、商业化社会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白热化。人类史无前例的无限制地竭泽而渔榨取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彰显其急剧膨胀的能力。目前,大量事实表明自然生态已到了最危机的时刻:能源危机,海平面上升,全球沙漠化,气候变暖,特别是高污染严重而导致的高危病种如糖尿病、癌症、生育能力急剧下降等,自然正遭劫难,人类必须承担生态责任,进行自我救赎。人类受“欲望动力论”所支配,驱使人类不断向自然攫取和占有大量的物质财富,并靠消耗自然资源来实现自我价值。这超出了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能力范围来满足人类自身的欲望。人类必须做出理性思考,重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当代“巨科技”的罪行罄竹难书,无异于“撒旦”,给自然生态带来了灾难。科技工作者缺乏生态责任,违背自然规律,时令颠倒,冬天可以吃夏天的菜,种什么“黄金大米”,人为搞转基因食品,让不懂科技的人摸不着头脑,孕妇、小孩全吃。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本来活蹦乱跳的鸡,人类为了让它们提高产蛋的能力,整天把它们关在笼子里,光不停的照着,它们昼夜睁大可怜的眼睛,乞求人们能遵循自然规律给人类生产出又香又纯的鸡蛋。还有日本为了实现军国主义野心,在海底建起了核电厂发生辐射外泄事故,高浓度的污染水外泄甚至波及我国沿海地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恐慌。

面对人类对自然造成的灭顶之灾,人类应该勇敢而有所担当,解决自然生态危机最深层的根源问题乃当务之急。

首先,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人类要进行自我反省,虽然教科书上说“生产力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地能力”,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但(卡森,1972)指出“长期栖居在自然的美丽和神秘当中,没有人不深入地思考,不追问那些往往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不努力获得某些哲学的理解……我相信,在任何个人或任何社会的精神发展过程中,自然美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我相信,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毁掉了自然美,只要我们用人造的、手工的东西取代了自然物,我们都会在一些方面阻碍人类精神的发展。”把毁灭自然提高到了精神的层面。

其次,消除“唯发展论”。众所周知,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标准和生态标准。然而全球自然生态严重遭破坏,甚至威胁到了人的健康、生存。这不是与原初目的“更自由、更健康、更安全、更舒适的生存环境”相反吗?这种发展的异化,呼吁人类重建自然生态平衡,与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和谐相处。

自然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溃败,丧钟为谁而鸣?谁种下了祸根?如果人类再执迷不悟,难免成为毁灭后代的刽子手。

二、社会生态:断裂与弥合

人既是生物性的存在也是社会性的存在。社会生态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与其他群体或个体之间的关系。当下,社会生态平衡严重被破坏,重新建构健康的社会生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正值转轨时期,社会问题不断突现。

宏观上,由于制度性缺陷,社会稳定逐渐缺失。在政治市场、官场中,形成了利益生态圈、社会蜘蛛网、腐败政治生态圈。这些现象为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的群体性事件的崛起提供了客观条件,突出了社会结构性的问题,这些情绪共振把外界的注意力直接导向了是否会发生社会动荡的问题。

从微观来考量,经济发展与利益的博弈使钱权结盟,规则的合法性受到动摇,社会颓风生长,暗箱操作,政府“绑架”民众。社会信任解体,不再依靠法律。如此经济的发展使政府陷入了困局,因为我们是以社会的断裂为代价。特别令人担忧的是社会思维发生了危机,价值观念的倾斜,催生着坑蒙拐骗的行为。刚出生的婴儿就遭受了劣质奶粉的戕害,就让这些祖国的未来带着“病毒”生存。实践道德品质乃是对人的尊重,对他人的忧虑,对社会的回馈。国人需要建立道德共识,否则会滋生暴力,孕育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若要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重建社会生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首先,强化社会福利制度,给人们营造宽松、舒适的政治环境。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提供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就业、医疗和卫生等政策,让弱势群体也感受到社会的关怀,政治体制的温暖。否则他们会以制造麻烦来争取自己的利益,会挑战政策,暴力事件会频繁发生。

其次,改革房地产体制,实行彻底转型,使失范机制规范化。领导阶层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房地产问题就是社会问题。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保护机制,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

总之,执政党实行的亲商、亲民,三贴近,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低保等惠民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生态、全面奔小康,使执政党的地位更加稳固的良举。要保卫社会、顺民意、得人心就得营造健康、稳定、良性循环的社会生态。

三、精神生态:失落与救赎

精神生态主要指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主体,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一样,由不同的精神个体和精神群落相互交融,共同组成了精神生态系统。(魯枢元,1996)。它是指人的精神与自然、社会、物质及生命等这一整体性的观念系统,其中人的精神得到密切关注。

由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恶化,甚至侵蚀和蔓延到了精神生态,使人类陷入莫名的尴尬与深深地痛苦之中。人类通过努力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感觉不到精神生活的幸福。为何人类会陷入如此的精神生态的尴尬境地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得到阐释:

首先,畸形消费之风盛行,助长了人们的虚荣心和贪图心,成为了人们精神物化、异化的表征。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的欲望急剧膨胀,商业界引领消费的各种手段狂轰滥炸,许多民众陷入盲目地消费之中,“消费就是这样一个踏轮,每个人都用谁在前面谁在后面来判断他们的位置”( 艾伦、杜宁,1999)“炫耀性消费”成为了地位的象征,身份符号的东西。非“大宝马、大奔驰”不买;暴发户购买多套豪宅;富豪子女结婚花上亿元;有人要吃珍奇动物、海味,更有甚者要尝尝国家保护的动物,突显他们的豪华、气派。攀比性、模仿性消费疯狂显露。但是,消耗资源的过程带来了严重地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同时 “一股追求丰饶的纵欲无度的精神空虚之风开始主宰人们的行为”(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1994)人类满足了消费的愉悦,实现了人生的追求,心理却开始失衡,因为这是一种以占有欲来实现自我的消费,注定要失缺内心的价值。一句“穷得只剩下钱了”表白了精神的无限空虚。

再次,道德、情感、信念的缺失使人们的内在价值丧失,成为了精神上疏离和扭曲的重要源泉。诚信危机面临严峻的考验,公信力减弱,信念资源匮乏。整个社会的信任机器崩溃诸如不再信任政府、政策、法律,怀疑主义弥漫。令人胆战心惊的是发生了地沟油、假酒、双汇掺杂瘦肉精,吃出黑心棉事件、肯德基速成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使社会的道德感、责任心、良心受到质疑。很难想象这些都是知名的大公司、著名企业家所为。更让人费解的是深圳的陈毅锋这样的黑老大曾经是慈善家,有人认为他的善举乃舒解他内心的需要,“假亦真时真亦假”呀!像这样道德底线崩溃的现象已深入到了个人生活各个方面:工作的压力、婆媳的不和、小三与二奶的介入,婚姻家庭感情的破裂、纯真友情与亲情的变异、房奴的焦虑等等,人们的道德、情感、信念受到严重拷问,追问情感生活的依托在何方?深深陷入道义困境和纠葛之中。

最后,文学艺术、审美和教育功能的逐渐弱化,使人们失去了精神正能量。人的精神能量从文学艺术、审美中获得,犹如尼采和朗格视其为生命。弗洛伊德曾把艺术的冲动解释为性的冲动,由于性的冲动才使艺术和审美得到升华。“假如没有某种过于炽烈的性欲,就无法设想会有拉斐尔……创作音乐也还是创造孩子的一种方式”。(尼采,1986)而如今,物质生活的安逸,抑制了对求知的欲望,想象力、思绪不再喷涌不止,大学校园的学生、教授再也很少写出如陶渊明、李白返归自然、与自然合一的,凭借生命的升华才获得的美丽诗句。他们的灵感来自于自然,是一种与自然高峰体验的活跃的领悟,亦是一种生态审美。但现在的教授的成果被量化管理,只需填一些表格,一连串的数字就够了,他们的理智代替了理性,狡猾替代了文化,更为悲哀的是一些科学家不再充满人情关怀。另外,教育界的学术浮躁之风盛行,学术垃圾随处可见,成为了利他行为的凝固剂。

四、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共振与互动

三者共存于一个生态大系统中,三者的关系犹如男女关系。其中,性、婚姻和爱情是男女复杂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三个层面。不妨这样设想:性属于生物方面的渴求;婚姻来自于社会关系的需要;而爱情则是最高级的存在形式,即人的精神性的渴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男女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但又相互不可替代。同样,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三个不同的层面。自然生态是生物性的存在,社会生态是社会性的存在,毫无疑问,精神生态是作为精神性的存在。而统领整个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人是作为这三者的存在,所以人不能缺席。解读生态系统中的关系首先得全面考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作为精神主体的人,要重视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稳定、和谐,以“绿色范式”为标准,尊重自然规律,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社会生态更是一个社会的根基。政策、制度需要完善,再造转轨社会时期的秩序,消解社会中的主要矛盾。为和谐、小康社会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健康的社会生态。在经济高速发展、高消费、物质生活丰腴的时代,精神生态却遭遇高污染,人类的幸福指数却并没有提高。因此,精神生态需要契合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携手并进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共建美好家园。

〔参 考 文 献〕

〔1〕〔美〕 艾伦·杜宁.多少算够〔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113.

〔2〕鲁枢元.文学艺术与生态学时代——兼谈“地球精神圈”》〔J〕.学术月刊1996.(3),36.

〔3〕〔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 北京:三联书店, 1986:363.

〔4〕〔美〕约翰·格拉夫,大卫·瓦恩,托马斯·内勒.流行性物欲症〔M〕.闾佳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94.

〔5〕〔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潘嘉玢,刘瑞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75-76.

〔6〕Paul Brooks.1972. The House of Life. Rachel Carson at Work, Boston: Houghton Mifflin,324-325.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精神生态自然生态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安·贝蒂的《一辆老式雷鸟》
俄罗斯白银时代生态文学创作思想溯源
论《惟妙惟肖的爱情》中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