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的理论支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思想

2013-04-29 00:44:03万冬冬
理论观察 2013年8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万冬冬

[摘 要]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生态建设思想,这些生态建设思想有其各自的特点和时代背景,梳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的几代领导人生态建设思想的继承、发展、演变脉络,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009 — 02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不同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了不同时期的生态建设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國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生态建设思想,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和重要思想来源。

(一)做好环保规划,进行综合治理

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具体实际出发,提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并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工作,以避免由于生态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林业要计算覆盖面积,算出各省、各专区、各县的覆盖面积比例,作出森林覆盖面积规划”〔1〕(P362)。

(二)大力兴修水利,防治自然灾害

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淮河流域的水患问题,毛泽东果断决定要根治淮河水患问题。“除目前防治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2〕(P440)。在毛泽东积极而慎重的正确决策下,治淮、葛洲坝等水利工程得以实施,在抵御自然灾害,发展工农业生产,造福百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开发新型能源,减少环境破坏

1959年毛泽东在视察安徽时指出,沼气又能点灯,又能做饭,又能做肥料,要大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民用方面,到1980年为止,我国农村有8万多亩利用太阳能进行育秧和种植蔬菜的温室,城市太阳能热水器约有12万平方米的采光面积,有太阳能干燥器30多座,建造了十余座被动式太阳房和三座主动式太阳能试验房。太阳能电池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工厂达到了12家,年生产能力约10千瓦”〔3〕(P221)。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为我国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能源,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四)注重长期效应,做到持之以恒

生态环境的改善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长期不懈的积极参与和艰苦奋斗。“陕北的山头都是光的,像个和尚,我们要种树,使它长上头发。种树要订一个计划,如果每家种一百棵树,三十五万家就种三千五百万棵树。搞它个十年八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4〕(P153)。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改革变化着的中国实际,继承和发展了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开辟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新视域。

(一)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群众环保意识

邓小平强调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中。“有关地方、有关部门对这些单位的干部和工人,除了安排他们轮流从事一些生产劳动,例如植树造林、修路、修水利、搞市政建设和卫生设施之外,主要应该有计划地、认真地对他们进行正规培训,提高所有受训干部、工人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并且经过考核,从中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5〕(P361)。在邓小平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1981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提出把环境教育工作作为培训干部的一项内容,并在秦皇岛成立了环境管理干部学校。

(二)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提高环保经济效益

发展生态科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1983年邓小平在同胡耀邦等人谈话时强调:“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邓小平也强调生态环境建设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980年邓小平在杭州考察时指出:“水杉树好,既经济又绿化了环境。长粗了,还可以派用处,有推广价值。泡桐树,也是一种经济树木,泡桐树长得快,板料又好。”

(三)首倡全民义务植树,强调要“一代一代干下去”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邓小平倡导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以绿化祖国、造福子孙后代。邓小平以身作则,在全国第一个植树节带头义务植树,并每年带领中央领导干部亲自参与植树,对全民义务植树产生了重要的示范效应,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四)实现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

邓小平强调要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提出:“要制定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在1979年五届人大十一次常委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的道路。1984年国务院通过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将生态环境建设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高度,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深刻总结和思考,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开放的生态建设思想。

(一)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上议事日程。江泽民在关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中提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6〕(P463)。江泽民多次强调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极端重要性。

(二)环保是生产力

江泽民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是生产力的重要思想。“破坏自然资源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P282)。环保是生产力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江泽民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根据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的这一思想,我国相继出台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多部法律,有力地推動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四)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江泽民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强调要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要统筹兼顾,着眼长远,科学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7〕(P295)。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合理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良好的统一。

(五)加强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人类面对的许多挑战往往超越国界的限制。经济关系、贸易交流、科技发展、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减灾救灾、禁绝毒品、预防犯罪、防止核扩散和防治艾滋病等诸多问题,都是全球性问题,是相互依存的,无一不需要开展合作,需要有共同遵守的规范”〔6〕(P415)。为了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并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全面阐述,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并且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标志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确立。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我国经济深层次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积极建设“两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提出建设“两型”社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三)促进生态科技创新

胡锦涛在继承党的科技思想的基础上,强调科技创新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要面向和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他在《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科技的创新及其广泛应用,有助于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不合理破坏,实现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关系。

(四)建立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胡锦涛提出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明确地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起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总之,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一贯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断提出生态建设、生态治理的新思路。从毛泽东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思想,邓小平的植树造林和发展生态产业,江泽民的环保是生产力,到胡锦涛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这些生态建设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标志着党的几代领导人对生态文明理论的认识不断趋向成熟、系统、开放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3〕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能源政策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能源研究会,1982.

〔4〕毛泽东文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试论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19:49:30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8:11:05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38:19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6:32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19:07
范畴越级翻译策略在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人民论坛(2016年14期)2016-06-21 10: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