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

2013-04-29 21:37孙晨冰冯圣一季思勤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偏颇阳虚大肠癌

孙晨冰 冯圣一 季思勤

【摘 要】大肠癌近年来发病率在西方国家和中国均逐年上升,其预防和治疗已成为了众多学者关心的课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社区健康志愿者及大肠癌患者不同体质类型的相关数据,观察不同体质类型与大肠癌的发病关系,探讨其对大肠癌发病机制的影响,从而对有效控制大肠癌的发病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肠癌;中医体质

1 大肠癌的进展及中医对大肠癌的认识

大肠癌是常见消化道肿瘤之一,其病变范围包括直肠至盲肠整段。据世界卫生组织IARC公布2002年全球结直肠癌调查的资料显示,新发病例占全部癌症的9.4%,发病率排位女性占第3位,男性占第4位[1]。在上海市,大肠癌的发病率已升至所有肿瘤的第2位[2]。

从西医发病因素来看,高蛋白、高脂肪以及肥胖等因素可导致大肠癌的发生,体力活动不足、遗传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此病,反之,摄入一定量维生素、纤维素则有助于降低大肠癌的原发可能[3]。目前手术是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手段,常辅以其他治疗,如:辅助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4]。中医理论中,“肠覃”、“积聚”、“脏毒”、“锁肛痔”等病可归入现代医学大肠癌中。就病机言,《灵枢·五变》:“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强调了正气不足是癌症形成的病理基础,而邪毒内聚是大肠癌形成的重要条件。

2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采集社区健康志愿者及大肠癌患者的不同体质所占比例等相关数据,探讨不同体质与大肠癌的发病关系,分析其对大肠癌的发病机制的影响,从而对于大肠癌的预防及治疗产生积极意义。

3 调查方法

3.1 调查对象

正常组为2013年2月-2013年6月间通过随机调查选取的上海市曲阳社区及潍坊社区的健康志愿者30例,其中男14例(46.67%),女16例(53.33%);平均年龄(69.67±6.25)岁;大肠癌组为2013年2月-2013年6月間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门诊治疗的大肠癌患者中随机选取32例,32例调查对象中男18例(56.25%),女14例(43.75%);平均年龄(64.7±8.11)岁。

3.2 纳入标准

3.2.1 大肠癌诊断符合《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的有关标准;

3.2.2 大肠癌术后(包括大肠癌根治术、扩大根治术, 少数患者行姑息性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大肠癌,无残留恶性肿瘤病灶;

3.3.3 年龄≥18岁、≤80岁;

3.3.4 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愿意接受随访者。

3.3 排除标准

3.3.1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

3.3.2 有严重并发症,如活动性消化道大出血,胃肠,梗阻,黄疸,非癌性发热>38°C;

3.3.3 哺乳妊娠以及未采取合适避孕措施的育龄病人(男/女);

3.3.4 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史(包括痴呆或癫痫)患者;

3.3.5 病情危重,(如:已知有脑或软脑膜转移的患者)难以对问卷作出确切应答者;

3.3.6 其它严重疾病或状况:冠心病及心电图异常者;进入研究前6个月之内的心肌梗塞;活动性的、未控制的感染;活动性的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3.4 研究方法

对符合纳入的志愿者, 通过逐一访谈的方法开展调查,调查人员均系经统一培训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类专业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

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人口学情况;(2)原发肿瘤相关情况;(3)《中医体质类型判定量表》。运用EpiData3.1录入所采集的数据,计算量表中各个子量表的得分;利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类型分类判定标准》对每个样本的体质类型进行判定。最后描述两组的偏颇体质类型的分布状态,通过比较正常人群与大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的差异,研究大肠癌发病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并探讨大肠癌病理和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

4 调查结果

4.1 对象资料

共调查62例对象,其中大肠癌组32例,正常组30例。正常组中男14例(46.67%),女16例(53.33%);平均年龄(69.67±6.25)岁;大肠癌组中男18例(56.25%),女14例(43.75%);平均年龄(64.7±8.11)岁。调查对象性别和年龄见表1,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4.1.2 原发肿瘤部位与分期

32例大肠癌患者中,发病部位以直肠为多(17例,占53.135%),其次为乙状结肠(7例,占22.88%)。分期按TNM分类法,II期与I期最多,分别有53.13%(17例)与21.88%(7例),II期中又以IIA期居多,14例,占44%,IIB期3例,占9%;0期与III期则较为少见,所有收集病例中未见IV期病例。

4.1.3 病理分布

按照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中分化的较多(25例,占78.13%);其次高分化和低分化,分别占12.5%(4例)和9.38%(3例)。病理分型上,该组患者以腺癌居多,包括管状腺癌和粘膜腺癌,总计24例(占75%)。

4.2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62例样本中,包括32例大肠癌组和30例正常组,两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较大:正常组以平和质为多,共16例(占53.33%),其余14例为偏颇质,其中阳虚质6例(占20%),气虚质7例(占23.33%),阴虚质1例。

而大肠癌组中,平和质10例(占31.26%),其余22例为偏颇体质(占68.74%)。在8种偏颇体质中,本组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为多,前者13例(占40.63%),后者8例(占25%);另外特禀质亦有1例,其他体质未见分布。

5 讨论

正常组中,平和质为多,共16例(占53.33%),其余14例为偏颇质,其中阳虚质6例(占20%),气虚质7例(占23.33%),阴虚质1例;而在大肠癌组,平和质10例(占31.26%),其余22例为偏颇体质(占68.74%),以气虚质、阳虚质为多,前者13例(占40.63%),后者8例(占25%);另特禀质1例。

平和质在正常组中的百分比较大肠癌组高22.07%;而在气虚质中,正常组7例,在大肠癌组中13例;在阳虚质中,正常组6例,大肠癌组8例。我们发现正常组比大肠癌组多的中医体质是平和质,而相反大肠癌组比正常组多的中医体质是气虚质和阳虚质,但是阳虚质相差仅为2例。

平和质表现为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气虚质是指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阳虚质是由于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因此正常组的体质基本处在健康的平和质。疾病的发生与否受邪实的外因和本虚的内因双重影响,体质差异决定了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患性不同,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正气的强弱,从而决定疾病的发生与传变。体质强者易固护体表,抵御外邪,体质弱者无力固护正气,易感邪而得病,易发生传变的危险。平和质属于体质较强,气虚质和阳虚质属于体质较差,因而得大肠癌的可能性就要比平和质大。通过本次调查,也的确发现,大肠癌患者中以气虚质、阳虚质为多见,其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注意固护正气,调整体质的偏颇,防治肿瘤的转移。

从大肠癌病机的现代研究看,也可为其气虚质及阳虚质分布为多作解释。陈锐深[5]认为大肠癌病位在大肠,关系脾肾,标为瘀滞、湿邪和热毒,本为气虚,另脾胃虚弱又显其实。施志明[6]在病因方面有深入研究,认为大肠癌系机体阴阳失调、脾胃虚弱,又因外邪、情志、饮食等致脾胃失和,脾虚则生痰,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下注,停滞肠道,以致气滞血瘀,最终痰、湿、瘀、毒互结于大肠而发病。

综上,大肠癌的发病与中医体质类型间存在相关可能,与现有文献存在一致,临床上可将大肠癌治疗与患者体质相互结合,整体审查,将“病”、“体”紧密结合;同时对偏颇体质进行的中医干预,也可对大肠癌术后的复发和转移进行一定的预防。这符合中医整体观的思想,对复发及转移的预防也一定程度体现了“治未病”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刘清华,熊建明,周乐杜.大肠癌的综合治疗[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2):129-132.

[2] 李德錄,吴春晓,郑莹,等.上海市2003-2007年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析[J].中国肿瘤,2011,20(6):413-418.

[3]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956-957.

[4] 何正飞.中西医内科治疗大肠癌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6,12(3):74-76.

[5] 曹洋,刘展华,陈志坚,等.陈锐深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5,23(10):1750-1751.

[6] 丁金芳,黄云胜,李明花,等.施志明治疗大肠癌经验举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5):43-44.

猜你喜欢
偏颇阳虚大肠癌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效力”盲区VS尺度偏颇——浅析多元情绪下舆情处置的能力困境
浅析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与“接地气”类节目的融合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偏颇
大肠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FAP与E-cadherinN-cadher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对年薪制的内涵理解不可偏颇
白术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