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学的宗教性

2013-04-29 21:17布姆呷绒
西江月·中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儒教儒学儒家

布姆呷绒

【摘 要】儒学宗教性问题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几乎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一大公案。简单的说,儒学宗教性问题就是儒学是不是宗教,有没有宗教性质的问题。它之所以备受争议,一方面是由于儒学具有不同于西方组织宗教的许多特性,另一方面也与对宗教的评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它才在这必备的宗教要素。

【关键词】儒学;儒教;儒家;宗教性

儒家,亦称儒学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儒学曾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秩序、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构成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民族国民个体恪守的修身养性、入世立身之道。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脉,它的宗教性问题是二十世纪以来儒学研究中举足轻重的主要议题之一,它形成了儒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儒学宗教性问题是在儒教传统没落的大背景下,近、现代中国人在追求现代性和像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的时代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几乎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一大公案。简单的说,儒学宗教性问题就是儒学是不是宗教,有没有宗教性质的问题。它之所以备受争议,一方面是由于儒学具有不同于西方组织宗教的许多特性,另一方面也与对宗教的评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到底何为宗教?作为宗教到底要些什么必要条件?宗教的定义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词源来讲,宗教是个外来词汇。它有两个来源,一是源于印度佛教,二是源于西文的RELIGION。中国古代说的宗教一词渊源于印度佛教。《辞源》认为佛教以佛所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宗教。一般说来,宗教泛指各种神道宗教,它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拥有绝对权威的神秘力量或实体并对该神秘力量或权威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一系列的宗教仪式活动。正因为相信外在的神秘力量,马克思称宗教为人民的鸦片。对于儒学的宗教性表述的第一个概念是儒教,儒教是儒学的宗教形态,是儒学或儒学的制度化的宗教。儒教问题最早是明末在华耶稣教教士发起的,他们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去思考“利玛窦规矩”是否符合天主教义,并得出了儒学是宗教的结论,开启了儒学是否宗教的千年论争。更大规模的儒教学术论争是在29世纪80年代由任继俞开篇的,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研究儒学并得出了儒学是宗教的结论,由此学术界开始了一论新的争鸣。儒教是否为教讨论的风波未平,蒋庆等学者又更进一步,他们不仅认定儒学本身是一种宗教,而且还提出了国家应将儒教定为国教的主张,要求发动国家与社会的力量来推动儒教的制度建设。儒学的宗教性是第二、三代新儒家学者唐君毅、杜维明等人基于开放的学术视野和对儒学内在精神的重新理解而得出的儒学具有超越性和宗教性的学理认定,认为关注人的精神信仰的儒学虽非宗教但起到了宗教的作用,儒学具有浓厚的宗教性。其实,关于儒学宗教性问题的研究和争论都站在各自的理论原点上的争论,都有自己的理论预设在做支撑,这样的理论原点和理论预设就是对孔子和儒学的不同认知。我们要解决问题,要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给出明晰的答案,就必须回到问题的出发点,探讨孔子和儒学本身被阐释为宗教或宗教性的可能性,探讨宗教的真正涵义。

很多学者认为,宗教之所以为宗教正在于其有具备的宗教要式如神灵系统、教会组织、宗教控制、彼岸世界等,而儒学中恰恰少的正是这些,所以儒学不具有宗教性。对于这样的认知,儒学宗教性论者的回应恰恰相反,儒学中同样存在着必备的宗教要素。

儒家的神灵系统和祭拜礼仪中所体现出的宗教性。虽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子不语不是不赞成,在一些学者看来儒家也是有神灵系统的,儒学承认神的存在并将对神灵的祭祀作视作儒家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夏商周以来一直到清末的中国社会对鬼神各类祭祀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在李申看来,儒教的神灵包括三类:1.以昙天上帝为首的神灵系统。在儒家文化中天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至上神,有时也称之为上帝。儒教的最高神就是天或上帝,二者异名而同实。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这样经常而制度化的神灵祭祀体制是认定儒教为教的重要证明。2.是祖宗神灵系统。是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形式,这种宗教仪式即有对祖先某种追思和怀念,也是为了祈求其祖宗亡灵保佑子孙后代。3.是以孔子为首的神灵系统。儒教不仅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还对人间的神—圣贤进行祭祀。以孔子为例,作为至圣先师,在东汉时享受和社稷神同样的祭祀规格,此后对孔子的祭祀等级又不断上升,清末的时候升为大祀,和天地同级。正是因为有着专门的祭祀地点—孔庙,又有着对以孔子为主的儒家先贤的定时祭祀,所以才有了儒学宗教一说,将孔子视为教主一样的人物。

儒家的组织和宗教控制所体现出的宗教性。虽然儒家没有明确的教主、教会、教众这样的宗教组织和明确而严格的宗教控制,但按照张荣明的观点,“国教组织正是国家的行政组织,国教机构正是国家行政机构。”儒学宗教性论者的观点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政教合一的社会,宗教组织和国家组织是一体的,儒教组织也即儒教国家的行政系统,儒教国家有自己的教主、教皇、教士和教徒。教主是孔子,他制作六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国家的最高元首即皇帝是教皇,他是国教教义的最终解释者和教务的最高仲裁者等等。

儒家经典和释经系统所体现出的宗教性。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是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习、掌握、奉持的儒教经典。敢于发表违背儒家经典的言论,会被指责为非圣无法的异端,即使一些社会改革者提出新的政治主张时,也要从圣人的经书中寻找依据,来表明自己的主张符合圣训,才有成功的可能。

儒学的彼岸世界所体现出的宗教性。儒学的现实表现中确实是大家都承认的入世之学,儒生们入世的背后都有着强烈的理性诉求,对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有着明确的目标认定,这正是儒学彼岸世界的鲜明体征。也就是说,虽然孔子和其后的儒者非常热衷于经世治用,但这种热衷并不是于现实的同流合污,而是带着一种高尚理想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的入世,这种入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相对于政治现实来说是“出世”的,儒学的彼岸世界其实是一种出世理论,因为它的追求是一种不可企及的理想境界,它存在于从未真正实现过的历史想象中

综合分析都可以看出,儒学本身是由于古代对于天地神灵的某种信仰形式以及巫术中的某部分内容发展而来的。儒学无论是其理论体系还是团体组织等诸多方面都符合普世宗教的基本特征。可以说它是宗教的一部分,但又不是正式的宗教。

【参考文献】

[1]钟肇鹏.孔子儒学与经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杜维明.论儒学的宗教性[M].段德智,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赵静,苏洁.浅谈儒学的宗教性[J].宜宾学院学报,2003(05).

[4]韩国茹.杜维明儒学思想性思想探析[M].石河子大学学报,2009,23(3).

猜你喜欢
儒教儒学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图书易学与儒教建构:喻国人思想研究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道统的宗教化:王启元儒教思想研究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学交流在路上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新教与儒教的义利观对资本主义的作用——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