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乡农业遭受周期性干旱损失的原因及对策

2013-04-29 17:45:50陈体康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旱灾抗旱科学

陈体康

我乡位于苍溪县城西部,与剑阁县鹤龄镇接壤,国家重点工程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境内,全乡幅员面积46.22平方公里,辖2670户,9676人,8033亩耕地面积40%分布在海拔400—600米的嘉陵江沿岸,其余60%的土地均为阶状台地,分布在海拔600—800米以上东高西低的小山梁上。农业基础条件脆弱,土地贫瘠,一遭天旱,将造成减产减收。为寻求“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的抗旱减灾措施,确保大旱之年农业不减产,农民要增收,现就我乡农业遭受周期性干旱的成因和必须采取的有效对策作如下肤浅的探讨。

一、我乡农业生产遭受周期性干旱的基本现状

我乡的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气候制约和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每年均要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特别是周期旱灾对农业造成的损失最大。例如2007年我乡冬干连春旱,夏旱接伏旱,从5月14日至9月上旬总降雨量不到20毫米,致使我乡栽植水稻4350亩中,断水开裂3789亩,枯死绝收的2226亩;玉米种植3390亩中,除1200亩早玉米喜获丰收外,其余1800亩中迟玉米全部受灾减产70%;900亩红苕萎蔫;3200亩花生,1500亩蔬菜和豆类作物,2000亩果桑树70%以上干枯绝收,1560人,2465头牲畜饮水困难。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这次农业遭受干旱的持续时间长,干旱强度大,造成的损失惨重。具不完全统计,这次干旱造成我乡大春粮食作物减产1500吨,油料作物减产130吨,经济损失258万元。农业损失惨重,教训深刻。

二、我乡农业遭受周期性干旱损失的基本原因

我乡农业连续遭受周期性干旱损失的主观原因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科学地避免,最大限度地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危害?确保农业减产不减收。通过我们深刻反思,冷静分析,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自然气候制约

我乡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山区,地处秦巴山脉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但垂直差异大,分布不均,灾害性天气频繁,其主要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雨干旱多寒潮;春季温暖,风高物燥多干旱;秋季潮湿多雨,常有秋绵雨和洪涝。根据县气象资料记载,从1959年至1980年22年间夏旱出现18年,频率为82%,伏旱出现12年,频率为55%,从1980年至2012年这32年间,干旱性灾害性天气呈10年一个小周期出现,每10年间的前5年较为风调雨顺,后5年干旱频繁,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据有关专家分析,2007年遭受的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的成因有三:一是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双重控制四川盆地,大气环流异常,对流活动受阻;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灾情频发;三是城市化加重了极端高温的剧烈程度。这是造成周期干旱的主导因素。

(二)主观原因---主动应对不足

从客观原因看是大自然气候因素所造成的无可厚非,但从主观因素上看,“顺势而为,主动应对”不足确属事实。

首先从人们思想观念上看,一是不相信科学,对旱灾发生规律掌握认识差。没有预见性,总是不相信和忽视利用好科学的天气预报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而心存“人算不如天算”的听天由命心理,认为今年遭受了干旱,难道明年还要干旱吗?我就不信!心存侥幸,麻痹大意,所以顺其自然遭损失。二是不吸取经验教训,主动落实应对措施差。对历年遭受灾害性农业气候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去认真总结经验,深刻吸取教训,从中悟出科学的应对措施,而是在那里怨天尤人,哀声叹气,墨守成规,结果来年一遇天旱,束手无策,被动“挨打”。三是不科学抗旱,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落实差。每年小春生产前乡上均要召开一次全乡性的农业改制工作会,提前谋划和精心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重点在以旱制旱,以经制旱,以调制旱,以早制旱等方面下功夫,并要求村、组按一组一册,一户一页,一田一格的方法规划到农户,落实到田块,让农户小春一季安排全年争主动。采取乡、村、组干部按“四包”的责任制的办法狠抓落实。但是,一到秋播的关键季节,由于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弱病残为了抢季节,根本无心去考虑明年再旱怎么办,习惯于惯性运作,根本未按规划去对号入座,只图按常规完成播种任务了事,造成了每年农业改制和结构调整说在嘴上,调在纸上,落实在应付上的现象年年存在。

四是不想投入吃老本,水利设施老化蓄水差。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但是由于农业基础条件脆弱,水利投入严重不足,全乡234口山坪塘、6座水库、4处机电提灌站,2道石河堰库容量小,带病运行,65公里渠系不配套并严重渗漏,蓄引能力差,浪费严重,稍遇天旱,用水矛盾突出,水利欠帐凸现,但无力回天。这是所有客观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急需改变的关键一环。基于以上因素,深刻反思,我认为预防周期性干旱对农业造成的损失需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三、对策及措施

(一)对策

深刻反思遭受特大干旱的经验教训,清醒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灾情频发这个现实,深度调整农户传统的思维理念,切实改换“人算不如天算”的传统思维,为“人算应对天算”的现代思维,顺势而为,主动应对,强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充分运用成熟的抗旱避灾技术,努力加大对水利建设的多元化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旱制旱,以经制旱,以调制旱,以早制旱,实现产业结构,作物布局,耕作制度与现有水利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确保粮食持续增产,农民稳定增收,农业连年增效。

(二)措施

1、认真调整思维理念,强化抗旱避灾意识。从灵魂深处认真调整和培育农民科学应对旱灾的思维理念,牢固树立常年抗旱避灾的思想不动摇,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做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

一是把农民群众头脑中固有的“人算不如天算”的传统思维调整到“人算应对天算”的现代思维上来;二是把农民群众中传承多年的种了小麦栽水稻的传统种植模式,调整到科学对旱灾的多种现代种植模式上来;三是把“到了季节再播种”遵时守节的农事季节观念调整到“以早避旱”适当提早农事季节,避开夏、伏旱夺丰收的现代农时节令上来。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农民的抗灾避灾意识,建立和完善抗旱避灾的长效机制,做到灾害之年主动出击,打有准备之仗,旱灾之年夺丰收。

2、切实抓好结构调整,落实科学应对措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喊了几十年,调整了几十年,但显现的效果不明显,究期原因主要是农民没有冲破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的束缚,一味依赖于种了小麦种水稻的传统习惯,科学应对措施落实差。对此,必须切实抓好农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认真落实科学的应对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是趋利避害调结构。一是坚定不移改制种早玉米。全乡除沿亭子口电站电力提灌有保证,工程蓄水保栽后能够渗灌两次以上的稻麦两熟田,冬囤水田外,其余不分山上山下、平坝或是属于灌区的两季田,所有高榜望天田,旱地都必须改制留预留行,种早玉米;二是在灌区坚定不移地推广油菜下田,为大春争早抢季节,避开旱灾侵袭;三是坚定不移地留足囤水田,凡是长年浸水的下湿田和有水源保障的沟槽田要作为冬囤水田,保证来年多蓄水、早栽秧;

四是坚定不移地搞好产业发展。按照我乡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搞活土地流转,大力引进业主,使特色农产品生产主体由单家散户向适度规模标准化种植业主集中,不断扩大优质粮油、特色水果、有机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村建设规模。二是科学规划调结构。各村要按本村实际和乡上分配的改制面积,认真采取一组一册,一户一页,一田一格的方法,规划落实到户、到田块。要充分利用预留行空行,优化种植模式,增加复种,在搞好“麦一玉一苕”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扩大“麦一玉一豆”、“麦一菜一花生一玉米”等高效种植模式,克服留而不用,留假预留行的现象。非花生种植区和花生种植区推行“双六尺“预留行,为大春早玉米地膜覆盖和花生早播打下基础,达到以改制旱的目的。红心猕猴桃、苍溪梨等生产要按照“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成规模”的要求,调整土地向业主大户集中,达到以经制旱的目的。三是以旱制旱调结构,适当减少水稻栽插面积,扩大以早玉米为主的旱地作物面积,确保粮食不减产,农民要增收。四是以早制旱调结构。水稻改“清明”育秧芒种栽为“春分”育秧“小满”栽,玉米改农历二月地膜直播为农历小年前搞酿热物温床双膜育苗深窝乳苗地膜移栽,花生改大面积五月初露地直播为三月中旬连片膜侧栽培播种。

四、努力增加基础投入,弥补水利

“欠帐”多年的连续干旱灾警示我们,为了增强抗灾减灾能力,乡村组三级干部应该未雨绸缪,科学规划,在充分争取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借助市场机制和村民“一事一议”方法,调动群众和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良性投入机制,兴建、改造、维修完善和提高一批小型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和微水池的蓄引能力,同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新型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旱灾袭来时心稳神定,沉着应对,确保农业增产和群众生活安全。

五、建立抗旱长效机制,确保旱涝夺丰收

目前,我国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与实际服务需求相比,确实存在着差距,导致对干旱预测预报能力弱,监测预警预报精度不高,再加之乡镇村组对初期灾情估计不足,引灌设施不配套,抗旱手段单一,抗灾意识和抗旱能力明显不足,再加之干旱少雨和长年疏于管护,许多塘、库、堰、池成了摆设。为此,抗旱呼吁长效机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确保旱、涝夺丰收。抗旱避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抗旱必须综合治理,从单一的抗旱转向全面的抗旱,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我国当前抗旱体系的主要问题是:抗旱机构不健全,抗旱缺乏法律支持,抗旱预案难以落实,抗旱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抗旱投入严重不足,骨干抗旱应急水源短缺,抗旱服务组织设备量少质差,抗旱能力弱;同时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各行各业都采取节水措施,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就能实现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为了科学应对旱灾,在我们易旱区合理调整农业布局,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就能提高水的利用率,稳控抗旱减灾的主动权。一是科学灌溉提高效率。推广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水稻旱育秧,水稻地膜栽培,玉米、花生、蔬菜地膜栽培,果园微灌、滴灌、浇灌、渗灌等方法,可大大提高抗旱效果,比淹灌节省用水80%以上。二是搞好地面覆盖保水、降温、保根。地面覆盖反光膜、稿杆、稻草,可有效降低地表土温5—10℃,并能保护作物根系,避免作物根系被土温过高而烧死,通过覆盖,还有利于保水,避免水份蒸发,防止土壤开裂,提高了土壤湿度,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三是进行植物覆盖及土壤浅中耕以降温保水。通过运用以上的科学措施,能大大降低旱灾造成的损失,提高抗旱效果。四是乡村组必须加大抗旱调结构的宣传力度,在全乡上下构建起农业改制的良好氛围。掀起以调制旱,以改制旱的高潮。做到早传信息动员改,算帐对比启发改,实事求是规划改,总结教训趋动改,干部党员带头改,宣传典型引导改,大搞现场示范改,帮耕帮种感化改,交叉检查比赛改,有奖有惩逗硬改。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建立长效的抗旱机制,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确保农业旱涝夺丰收。

猜你喜欢
旱灾抗旱科学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 09:08:51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河北果树(2020年2期)2020-05-25 06:58:58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防汛抗旱
科学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