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素养培育的理论逻辑

2013-04-29 00:44孙亚忠郭建平
领导科学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创新人才人文素养

孙亚忠 郭建平

【内容提要】 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人文素养的培育,特别是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来说,人文素养是培养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从人类文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现代人才成长规律、科技创新四个方面来看,人文素养培育都发挥着根本作用。

【关键词】 创新人才 人文素养 理论逻辑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8-0006-02

人文素养可以定义为一个人在融汇了文史哲知识之后,内化于自身,主体意识觉醒而产生的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其整体架构涵盖了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精神以及人们对人文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四个方面,每个方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人文素养的培育,特别是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来说,人文素养是培养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一、人类文明发展与人文素养培育

人类文明从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个阶段,但是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人才的内在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都在发挥着根本作用。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开发动植物为主,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业,土地是最重要的财产和主要生产要素。农业生产活动的技术含量较低,主要是依靠经验和体力,农业生产是一种相对简单、周而复始的简单劳作过程。在这个发展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培养人才的要求就是帮助他们熟练掌握传统的经验性的知识,培养超越常人的前瞻性和机敏果断的判断力并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

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开发自然界为主,开始对科学技术产生依赖。在这个阶段,各种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非常发达,培养人才的要求就是训练他们能够适应、熟悉和驾驭这样的外部环境,熟悉和掌握具体的科学技术,掌握工商业的运作规律,学习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做法和经验。

在信息文明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开发人自身为主,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培育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打造创新型文化,推动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培养人才就是帮助他们把握创新的关键因素,熟悉创新的流程,塑造创新的文化氛围,不断进行创新激励,搭建和改进创新平台,把人才的愿景与组织的愿景整合起来。

二、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文素养培育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非常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把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强调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据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国际竞争力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劳动力结构中的“合格工程师”非常不理想,其关键问题是实践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不足。这些现象在理工科高校中表现尤为突出。首先,理工科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尚未完全建立、教学体系尚待完善、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还在探索之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刚刚起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依然占据主流。其次,创新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也不尽人意,社会中崇尚物质利益的氛围很浓厚,整体上缺少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氛围,实事求是、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和自主创新的志气被消磨。因此现阶段需要深入研讨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有效路径,包括学术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启发式教学的开展、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训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等等。当然,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止步于大学四年,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和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才是关键。因此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给予关注,一是人格的养成与铸就;二是厚重求真的大学文化建设。

三、现代人才成长规律与人文素养培育

调查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幸福,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只有20%取决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都是后天培养的、具有可变性,属于推动人才成长的动力系统,具有动力功能。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涵就是人格的养成,即人文素养培育。大量事实证明,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专业人员,通常在专业活动中的创造力更强。据统计,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很高的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目前已引起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文主义开始复兴,人文教育受到重视,许多国家开始在教育领域中给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以同等的地位。例如美国所提出的一种科学价值观念——“科学文化”,既坚持科学,又坚持文化,即追求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培养出来的人既具有高科学素质,又具有高人文素养。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在为了弥补人文精神的缺失,并参照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下培育人文素养的实质就是培养现代的人文精神,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向传统人文教育的回归,而是将以中国传统古典的人文精神、近代以科学理性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当代价值为取向的人文精神有机融合。

四、科技创新与人文素养培育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科技工作者主要是在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寻求新的发现和创造文明成果。他们的理智与情感在创新过程中交互得到体现,他们的意志与品格也在得到磨练。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各种行为活动,甚至影响到工作目标的最终实现。

在传统观念中,科学创新表现为一种纯理性的行为活动,观察、试验、分析等行为被用来进行科学发现和检验新的科学理论,保持研究方法的纯理性被认为是科学创新的理性保证。在实际的科学研究过程中,这种传统观念经常被打破,因为科学创新是一种复杂、动态的过程,经常出现人文方法不经意使用的现象,并且对于创新结果的产生发挥了较大作用。例如在对量子特性进行解释时,哥本哈根学派认为量子是依赖于人类的观察方式而存在,即实验方法不同、观察环境不同,量子会表征出不同的性质。这种观察过程与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文本阅读过程较为类似,阅读者自身的阅历、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不同。而对于在科学创新过程中的直觉思维,爱因斯坦认为直觉方法加上对于规律的一种爱好,是人文方法在科学创新过程中发现基本定律的一种表现。实际上,人是能够使用高度主观、直觉的方法处理问题的,可以从可靠性十分有限、甚至是失真、模糊的知识中抽取本质的信息,从而获得合理的结论。因为在获取知识过程当中本身存在着相关技术设备的有限可靠性,观测不充分、只获取局部信息或其他因素。因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将处理知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问题也考虑进去。

参考文献:

[1] 宋亚飞.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

[2] 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 包晓光.“人文精神”思潮论解析:机制与意义[J]. 文艺研究,2008,(11).

[4]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6] 赵荷花.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J].教育学报,2010,(6).

责任编辑:周 俊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创新人才人文素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