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科
[摘 要]:在基本摸清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上,开展马铃薯锰肥试验,确定锰元素肥料适宜用量,对于进一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铃薯 锰肥
一、基本情况
崇信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南部,北纬35°1′–35°25′,东径106°50′–107°10′之间,总土地面积850平方公里。地形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高度1085.4—1728米,属暖温、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冬春寒冷干燥,夏秋温热多雨,年平均气温9.7℃,无霜期150-180天左右,平均175天,有效积温3251℃。光照充足,全年日照2305.6小时,降雨量500—600毫米。有耕地面积37.2万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年总播种面积42万亩以上。
二、供试材料及设计
1.试验材料
供试马铃薯品种选用优质高产新品种早白一号,锰肥选用硫酸锰。
2.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0水平(空白对照);处理2:1水平,每亩施用硫酸锰1.75公斤;处理3:2水平,每亩施用硫酸锰3.5公斤。试验没设置三次重复。田间试验中各处理的氮、磷、钾化肥用量采用本县测土配方施肥推荐用量和施肥方式:施用尿素(46%)30公斤/亩(其中:30%做基肥,70%做追肥),过磷酸钙50公斤/亩(全部基施),草木灰210公斤/亩(全部基施)。小区四周社2米以上的保护行,小区四周社0.4米的操作行。
三、试验实施
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选择锦屏镇新集村朱治合的承包地,东经107°:57′:916″,北纬35°:17′:172″,海拔1072m,地面平坦,属新积土类,多年平均降雨量507㎜,年蒸发量1453.3㎜,常年无霜期188天,试验地前茬为玉米,土壤肥力水平为中肥力。
2.土壤样品采集
试验前使用不锈钢工具,用蛇形取样法,采集试验地耕层0—22cm的基础土样,混合样由15个采样点组成,采样器垂直于地面,每个点的取样深度及重量均匀一致,土样上层下层的比例也相同,取样量不少于2kg,详细填写了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表、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
3.试验田间摆布
试验的三个处理安排在一个6×40米的塑料大棚内,茬口选择早春茬,前茬为玉米,棚两侧各设0.4米缓冲行,处理1和处理2之间设0.4米宽的操作行,处理1、处理2和处理3之间设0.4米隔离行,棚口两端各设0.4米缓冲行。处理1面积为2.6米×19米=49.4㎡,处理2面积为2.6米×19米=49.4㎡,处理3面积为2.6×38=98.8㎡。
4.地膜、肥料、种子准备
试验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地膜选用幅宽1.2米的超薄地膜,准备6公斤/亩;基肥包括尿素、磷肥和草木灰各小区均匀撒施;根据试验设计和小区面积计算各处理每小区硫酸亚铁用量。并由他人对计算结果进行复核。用电子天平分别称出各小区的硫酸亚铁用量,分别装入塑料袋中,在袋上写明小区号和处理名称,以备施用。
供试马铃薯品种为早白一号,在播种前一周进行了种子筛选和晾晒,以提高种子的质量和发芽整齐度。
5.播前整地覆膜
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深耕翻土,耕后及时耙耱保墒。做到表土疏松,地面平整。2012年2月10—15日搭建大棚和扣膜,整地、施肥时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0.5kg加细沙土30kg,拌成毒土撒施防治虫害。3月24--28日按照摆布图准确划出各小区,将称量好的基肥放置在各小区的标牌旁,经核对无误后,由一人均匀施入各小区,然后按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各小区起垄、覆膜,其中:处理1和处理2各起垄2个×19米,处理3起垄2个×38米,最后关闭风口进行土壤蓄热。
6.移栽及田间管理
从3月5日开始对马铃薯种子进行挑选、晾晒和切块,3月12日用草木灰拌种后,用棚膜覆盖进行催芽,于2012年3月18--20日用开孔器直播,一垄双行,穴距45厘米,于5月6日选择晴天上午浇一次出苗水,6月16日给各小区按试验方案追施尿素,生育期内其它管理措施相同,按时放风、保温、浇水和植株调整,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适时采收等,每次采收按小区登记鲜果产量。
四、试验结果及分析
1.试验结果
各处理结果平均值
2.结果分析
从马铃薯鲜果产量统计结果可以看出3个处理间存在差异,说明马铃薯施锰可以增产。而且在施锰量为1水平,即亩施1.75公斤时产量最高,达到亩产量3440.9公斤,亩增产72.3公斤,增产率2.15%,继续加大施铁量到3.5公斤/亩,产量并没有成正比增加,亩增产只有38.2公斤,增产率1.13%。
五、试验结论
硫酸锰施用量在1.75公斤/亩时,马铃薯经济性状及产量较亩施3.5公斤略有优势,也就是说亩施硫酸锰1.75公斤/亩更为经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