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申报世遗的优势初探

2013-04-29 00:44黄文格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莆仙戏曲牌莆田

黄文格

素以“宋元南戏活化石”和“南戏遗响”著称的莆仙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是流行于原莆田、仙游两县及其邻县的福清、惠安、永泰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兴化方言地区的古老剧种。中国戏剧界对莆仙戏的评价是“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和新思维、新观念的涌现,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受到严重冲击,但莆仙戏仍以“老树开新花”之势唱响广袤大地。值此莆仙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契机,挖掘莆仙戏的优势,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努力争取申遗成功。本文拟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祭祀戏神雷海青的瑞云祖庙承载了莆仙戏的历史信息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头亭(原莆田县城拱辰门外驿亭,旧称瞻厥亭),有一座奉祀戏神“田公元帅”雷海青的瑞云祖庙。据传,唐代主管乐舞和梨园子弟的雷海青于唐开元廿七年(739年)率宫廷乐舞慰问江梅妃故乡父老的首场演出地旧址,这里就成了祭祀戏神雷海青的祖庙。至于仙游榜头紫泽宫碑记则记载雷海青不同的传说,为“钦赐武状元,加封梨园总管”,在安禄山兵叛事件中战死,而非举琵琶痛击安禄山被害。据了解,莆仙民间主祀“田公元帅”的祠、庙、宫、社累计有480多处,旁祀的则不计其数,但信众以“文奉莆田头亭瑞云祖庙为正宗”,“武奉仙游榜头紫泽宫为圭臬”。

2、历史文人诗记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莆仙戏的发展轨迹和繁荣

莆田历史上称艺人为“戏仔”、“戏子弟”,他们是穷困卖身到戏班从事演艺生崖谋生,社会地位低下,在地方正史书上难有记载,一些传说和文人诗记一定程度承载了某种信息的蕴意。佛教汉文大藏经《景德传灯录》记载:唐福州宗一大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接迎”,百戏包括木偶、打球、走绳等杂技及歌舞。这些百戏,正是孕育戏曲形成的胚胎和摇篮。南宋莆田诗人刘克庄(1187-1269年)晚年于端平年间(1234-1236年),在故乡看戏,曾赋诗描述当时盛况:“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陌头侠少行歌乎,方演东晋谈西都”,“空巷无人尽出嬉”,“棚空众散足凄凉,昨日人趋似堵墙”。从中可见当时已形成有历史故事的说唱表演,搭建戏棚演出,观众甚多。

3、传统保留剧目和音乐曲牌在数量和质量上极具影响

莆仙戏是在唐宋百戏的基础上,溶进南戏声腔、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宋元词曲歌舞为一炉,世代相传,盛演不衰。被称之为“全国和世界戏剧之最”的莆仙戏传统剧目,是指清代与民国时期莆仙戏戏班舞台演出时使用的“戏簿”。据专家调查考证,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行当脚色都与南戏有着密切关系。莆仙戏传统剧目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有剧本流传的有五十多个,如《目连救母》、《张洽》(即《张协状元》)等。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的南戏剧目相同或基本相似。唱腔曲牌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唱腔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四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目前收集到的至民国已形成有传统剧目5000多个,剧本8000多本(含重复本),音乐曲牌900多题,为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传统剧目数量最多者。

4、现代莆仙剧作家秉承莆仙戏剧精华创作的剧目等作品具有全国影响

解放后,现代莆仙戏剧家从大量的古剧本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创作了一批唱响中外的莆仙戏剧精品,为莆仙戏在中国剧坛赢得重要一席,也为莆田市赢来了“戏曲之乡”的称号。1959年,莆仙戏《团圆之后》和《三打王英》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分别观看了演出,并在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分别接见《团圆之后》、《三打王英》剧组演职员。

著名艺人陈金标(1917—1982)根据莆仙戏创作的《伞舞》舞蹈,上京献演获得舞蹈创作奖,受到周总理接见,并拜会梅兰芳,筱白玉霜等京剧艺术大家。

改革开放以后,莆仙戏再次涌现出一批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性强的剧目。如:《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秋风辞》、《江上行》、《叶李娘》、《乾佑山天书》,尤其是郑怀兴携《新亭泪》、《晋宫寒月》、《鸭子丑小传》三部剧本晋京展演,并召开郑怀兴剧作学术研讨会。这不仅是莆仙戏历史的第一次,而且在中国戏剧史上也是一个创举。这些剧目饮誉京城,轰动全国,先后获得“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奖”等全国性大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6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莆仙戏《春草闯堂》,300多个剧团移植排演《状元与乞丐》。《团圆之后》、《秋风辞》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春草闯堂》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一个剧种有3个优秀剧目同时列入全国20大剧目,这在其他剧种里是不多见的。在表演艺术上,许多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屡获大奖,其中王少媛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由此涌现陈仁鉴、祁宗灯、郑怀兴、周长赋、王顺镇、姚清水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剧作家和演员群体,他们创作和演出了大量优秀剧目,特别是新编历史剧,在福建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被专家称为闽派戏剧,在中国剧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5、莆仙戏凝聚了莆仙人和谐的时代强音

莆仙戏在莆田城乡广受欢迎,逢年过节及农家结婚、升学、寿庆、乔迁等,都要请剧团来演出助兴。莆田市3个专业剧团和11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中,一半以上剧团年演出超过300天600场,最多的甚至达到700多场,每年在乡村巡回演出6万多场次,吸引观众3000多万人次,被群众形象地称之为“家门口的文化大餐”。并且传统上,莆仙戏在正戏开演之前,都要加演一些小戏。2000年前后,莆田市组织人员编写了一些反映现代农村生活的莆仙小戏,尝试在传统剧目演出前加演。如《母子泪》涉及了农村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几乎场场爆满,受观众欢迎,促进了莆田和谐生活。

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莆仙戏先后赴台湾演出《叶李娘》、《状元与乞丐》等剧,加深了闽台两地民众的沟通了解。现在,莆仙戏还被搬上了“网络舞台”,海外乡亲已把莆仙戏“网络舞台”当作联系乡情乡谊的纽带。

猜你喜欢
莆仙戏曲牌莆田
“莆仙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实践探究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试论戏曲手舞的视知觉形构——以梨园戏、莆仙戏科介谱式为例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论福建莆仙戏市场现状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曲牌园地】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