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发展思考

2013-04-29 00:44陈敬兵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莆田市莆田文化遗产

陈敬兵

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要保护有形的文化遗产外,还要继承和发扬那些优秀的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民俗风物、手工技艺、传统戏剧、音乐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也是现代化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参与未来竞争的金字名片。莆田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孕育了大量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拟从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现状进行探索,寻找莆田文化之根,促进“文化莆田”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

1、从类别上体现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特性。

莆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誉。民风古朴,具独特韵味。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4个,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领域。至今莆田有世界级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列入省级名录34个,市级名录约200个。它们大部分活跃在乡村街坊和民间艺人之中,从地域看农村占多数,从人员看民间艺人多于专业文化工作者,从流传范围看乡村更为广阔,它们自成一体,是莆田市文化之源,根之所在。

莆田市为了让民间艺术从草根状态走向艺术殿堂,提升世代传承于民间的艺术,聘请专家、艺人打磨了13个艺术表演类的项目,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它们独具魅力的艺术既可在高雅的艺术殿堂演出,又可活跃于乡村、街区广场的大众舞台,实现文化遗产人人共享的愿望。

2、从保护角度看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薄弱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民间力量充当了主力军,体现出其薄弱的特质。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村庄整体拆迁,非遗生存岌岌可危,一些项目的保护不容乐观。有专家指出:非遗项目的保护“其实不仅仅在于民间的努力,各个传统项目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为了给这些濒危的项目加上一层保护膜”。2009年10月莆田市政府及时出台了《莆田市加强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给予了“妈祖信俗”保护政策。但是,许多非遗项目的发展并非那么顺畅。现在《非遗法》明确规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于所有非遗均采取调查、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而对其中具有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采取传承、传播等保护措施。所以暂时没有进入名录体系的非遗资源则重在保存,凡是纳入非遗保护名录体系的项目都应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

3、从发展利用看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孤独性。

任何文化遗存不仅需要有的放矢地保存或保护,也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进行利用,否则,缺乏开发发展潜能的文化遗存必然陷入孤独的境地。面对莆田市200多个各级非遗项目,35000多条非遗项目线索,1600多个重要项目,其中重点项目600多个,采集的文字总量500多万字。莆田市文化部门在财力、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艰难寻找突破口,从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中精心挑选出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精品项目录制节目录像,但表现形式仍处于草根状态,与南音比较,相形见绌,其原因就在于服装、道具、演奏形式、音响、舞台美术等方面的差距。如果能对这些艺术项目进行加工辅导,选派专家进行深度加工并搬上艺术舞台,就可逐步提升为莆田的舞台艺术品牌。莆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艺术所占比例很大,而传统艺术在民间长期以原生态的形式传承,在发展方面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专门机构专人负责,才能有所作为。针对莆田市来说,目前从事非遗项目的调查、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工作还需加强,要为开展非遗普查、申报、传承活动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及人力保障,使非遗项目发展利用上走出困境。

二、莆田“非遗项目”科学发展的思考

莆田市“非遗项目” 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全面展演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轨迹和辉煌业绩为主要背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主要目的,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珍藏展示、音像出版、图书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旅游产品等配套内容为一体的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项目。

1、建立“非遗基地”。为了盘活市群众艺术馆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非遗基地”设在市群众艺术馆,对市群众艺术馆进行硬件设施改造,分成四部分:非遗演出区、展示区、商务功能配套区和办公辅助区。“非遗基地”必须形成一定规模,否则很难达成预期效果。

2、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台精品工程。以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13个项目为契机,精心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精品项目,全面展示名家或者传承人的演出艺术水平,体现莆田原生态特色的艺术效果,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舞台上的生动性、欣赏性。

3、建立符合政府社会效益与民间投资商经济效益共赢原则的商业运营模式。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音像出版、图书出版、教育培训、旅游产品。“非遗”项目走向市场或通过市场而实现其价值,是某些项目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市场还不是产业化,仅仅是通向产业化的第一步,产业化是生产加销售两个领域的链接与整合,引入民间投资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项目持续稳定运营奠定良好基础。

4、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地的工作网站。网站既是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的一个工作网站,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信息窗口和功能支撑平台,同时也是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信息平台和非遗项目及成果的展示、推广、营销平台。它一方面提供信息的发布和交互,让公众了解“非遗项目”的情况,参与项目的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完成协同工作、教育培训、作品展示、资源共享等“非遗项目”内部实体所开展的业务内容。

5、“非遗项目” 的建设需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纳入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但须遵循市场规律,避免大包大揽。政府主要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推介,在财力上起主导作用,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查处打击。

猜你喜欢
莆田市莆田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莆田市妇联开展关爱儿童“幸福种子”小组活动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莆田市妇联打造品牌助力脱贫攻坚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享创客之乐 育创新之才——莆田市实验小学简介之一
为霞满天—福建莆田市老年大学校歌
莆田闹元宵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