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通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临床观察

2013-04-29 15:16郭建勇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腹压中度盆底

郭建勇

【中图分类号】R256.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92-01

压力性尿失禁指喷嚏或咳嗽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渗漏。症状表现为咳嗽、喷嚏、大笑等腹压增加时不自主溢尿。体征是腹压增加时,能观测到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流出。尿动力学检查表现为充盈性膀胱测压时,在腹压增加而无逼尿肌收缩的情况下出现不随意漏尿。我院门诊治疗38例轻度、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38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年龄28-59岁,平均年龄为42.6岁,其中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2例,中度压力尿失禁患者26例。

2方法与结果

服用盐酸米多君(管通)2.5mg,每日3次。奈科明(奥地利)有限公司生产。将服药前与服药4周后的尿控能力作比较。

服药4周后:完全尿控 23例(占60.5%);显著改善 6例(占15.8%);轻微改善 3例(占7.9%);无变化 6例(占15.8%);恶化 0例。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讨论

3.1压力性尿失禁是女性常见的膀胱贮尿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根据临床症状,可将压力性尿失禁分为三度:

轻度:一般活动及夜间无尿失禁,腹压增加时偶发尿失禁,不需佩戴尿垫。

中度:腹压增加及起立活动时,有频繁的尿失禁,需要佩戴尿垫生活。

重度:起立活动或卧位体位变化时即有尿失禁,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社交活动。

3.2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因素:

3.2.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尿失禁患病率逐渐增高,高发年龄为45~55岁。年龄与尿失禁的相关性可能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盆底松弛、雌激素减少和尿道括约肌退行性变等有关。一些老年常见疾病,如慢性肺部疾患、糖尿病等,也可促进尿失禁进展。

3.2.2生育:生育的胎次与尿失禁的发生呈正相关性。年龄过大生育者,尿失禁的发生可能性较大,经阴道分娩的女性比剖宫产的女性更易发生尿失禁,行剖腹产的女性比未生育的女性发生尿失禁危险性要大,使用助产钳、吸胎器、催产素等加速产程的助产技术同样有增加尿失禁的可能性,大体重胎儿的母亲发生尿失禁危险性也大。

3.2.3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紧密相关,二者常伴随存在。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盆底支持组织平滑肌纤维变细、排列紊乱、结缔组织纤维化和肌纤维萎缩可能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关。

3.2.4肥胖:肥胖女性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机率显著增高,减肥可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

3.2.5种族和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与压力性尿失禁有较明确的相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患病率与其直系亲属患病率显著相关。

3.3治疗方法有

3.3.1保守治疗:盆底锻炼,药物治疗,局部注射治疗,其他如针刺疗法;

3.3.2手术治疗(三度以上压力性尿失禁应采取手术治疗)。

良好生活方式减肥,戒烟,改变饮食习惯等。盆底肌训练目前尚无统一的训练方法,较共同的认识是必须要使盆底肌达到相当的训练量才可能有效。可参照如下方法实施: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2~6秒,松弛休息2~6秒,如此反复10~15次,每天训练3~8次,持续8周以上或更长。此法方便易行,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压力性尿失禁。停止训练后疗效的持续时间尚不明确。药物治疗主要为选择性α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刺激尿道平滑肌α1受体,以及刺激躯体运动神经元,增加尿道阻力。副作用为高血压、心悸、头痛、肢端发冷,严重者可发作脑中风。

常用药物有:米多君、甲氧明。米多君的副反应较甲氧明更小。此类药物已被证明有效,尤其合并使用雌激素或盆底肌训练等方法时疗效较好。盐酸米多君的活性物质选择性地刺激外周α1肾上腺素受体,刺激膀胱颈部的肾上腺素受体,导致膀胱出口阻力增加,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对正常人的心血管系统影响不明显。而传统的α肾上腺能药物(如苯丙醇胺、麻黄碱)并非选择性作用于泌尿系统,同时对心血管系统也有较大影响。盐酸米多君(管通)能明显改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尿控能力,是治疗轻度、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郭应禄,沈绍基主编.现代泌尿外科诊疗手册[M].1998,5,1:180-184.

[2]那彦群, 郭震华主编.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40-342.

猜你喜欢
腹压中度盆底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奥曲肽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腰不好 打喷嚏时 先“直腰”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浅谈腹压传感器校准方法的研究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小米手表
腹压升高危害不容小觑
特异性抗P . g-IgY龈下冲洗液对中度和重度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LEEP治疗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对HPV感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