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生态文化思想探析

2013-04-29 13:03乔桥蓝美玲
西江月·中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道德经

乔桥 蓝美玲

【摘 要】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许多思想学派中不乏生态文化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和道家著作《道德经》中所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理,其生态伦理思想悠远源长、博大宏远,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为人类战胜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独特的理论依据。《道德经》中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知常知和”、“知止知足”等思想都体现了道家生态伦理所特有的思想观点,用朴素辩证法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其生态文化思想由自然推及社会,所有的这些在今天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为我们研究现代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动力。

【关键词】《道德经》;天人合一;生态文化思想

环境危机,生态失衡是当前威胁全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对这种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了解决目前地球存在的生态问题,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并且意识到人类的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步调相一致。为了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观念,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开始重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的问题。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先前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独立的生态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中却有许多阐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体现了生态文化的思想和智慧。而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生态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意识最集中的体现,为人类战胜当前日益加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独特的思维角度,对今天建设生态文化也具有相当现实的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比较完善全面地论述天人关系的著作之一。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自然”这一重要范畴,讨论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他以“回归自然”为其哲学的根本宗旨,为中国古代的生态哲学做出了重大贡献。[3]他的关于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独到见解,对古代中国环境保护思想的发展有过重要影响,对当代世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建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整个老子哲学是由“道”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推演出来的。在《道德经》中,用这样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道”,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为一个整体。中国古代的哲学,大都以政治和伦理作为其核心,而老子哲学突破了这一局限,把思考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宇宙,树立起朴素的整体观念,由此出发审视人间的各种事物。

“道可道,非常道”[2]]p.2] ,初步揭示了“道”的基本内涵,它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贯穿于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的存在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p.187] ,讲述了大道的衍生规律,大道生出了一,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世间万物都存在于道中,一切皆在道中,因此万物必然会拥抱着天,背负着地,天为阳地为阴,阴阳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二者相合而生成和气,和气使万物得以安宁和生生不息。老子认为有思想有意识的人类应该从道的高度观照万物,处理人与天,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万物为友,与环境和谐,对自然界的一切持平等的态度,尊重自然规律。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人是天地万物的组成部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p.116]人由天地而生,天地由道而生,道并非由谁所生,道本身是自然而然的,本来如此的。老子哲学关于人是自然界即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应当师法自然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论。在老子看来,人来源于自然,统一于自然,以自然为效法的最高原则。这样的话,人当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将自身置于与其他生物平等的前提下来规范自身,按照天地间的自然规律来生存,而不是破坏自然,违背规律。

二、“知常曰明”与尊重自然规律

《道德经》中,“知常曰明”是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认识了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才叫做明智;不认识规律,又要乱作妄为,必然会招致凶险的恶果。《道德经》此说,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战国时期的荀子就继承了老子哲学的这一思想,并有所发挥。荀子在《天论》中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知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句话所说的就是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好坏为转移的,它既不是因为有了英明的君主才存在,也不会因为有了残暴的君主而灭亡。以合理的行动对待他就会有好的结果,以错乱的行动去对待他就会招致凶险的结果。这同老子的上述哲学是一脉相承的。区别只是荀子强调“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强调的则是“自然而无为”。老子强调的是“不知常,妄作,凶,”[2][p.77] 指的就是懂得世间万物需要和谐共处,合作共生这个恒常规律,懂得天地赋予世间万物得以生存这个永恒不变的规律,就是看待事物懂得生存的智慧之人;不懂得这些道理,并且不按照恒常规律办事的人,他们胡作非为的结果必然是会遭到惩罚与凶害。

道家思想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代所强调的“不知常,妄作,凶,”是对人们不顺应不尊重自然规律反而逆其道而行行为的一种严厉的告诫。这种告诫在当今社会仍然不过时,反而在今天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反观目前人类在地球上所处的生存环境,无不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与毁灭。例如众所周知的因乱伐森林、汽车尾气大量排放而造成的温室效应;因乱开农田过度放牧和农垦而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沙漠化面积越来越大;因乱排工业废料废气而造成的河流污染严重,空气质量急剧恶化;科技时代核电站放射性物质的泄露对人体健康造成致命的伤害;因工业发展而引起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平衡失调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严重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无不是人为因素所致:有的是完全“不知常”即不懂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发展的规律,有的则是为了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而忽视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概括来说就是由于“妄作”或者“应知不乱”所造成的。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禽兽根据本能决定取舍,而人则通过自由行动决定取舍。因此,禽兽虽在对它有利的时候也不会自然给它规定的规则,而人则往往虽对自己有害也会违背这种规则。”对于人类这种以万物之灵、万物之贵自居,并以为自己具有服从或反抗自然规律自由的无知而狂妄的行为来说,老子的哲学的上述较高层次的这一警告,真可谓一剂良药。人类要摆脱当前的困境,拯救自己的未来,除了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寻找出路之外,在思想境界上回味老子哲学的这一至理名言是大有益处的。

三、“知和曰常”与维持生态平衡

所谓“和”,就是指事物对立统一而处于和谐状态;“常”,就是指自然规律。老子教人“知和”,就是要求人们了解宇宙万物对立统一而处于和谐状态,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明白宇宙万物对立统一而处于和谐状态,这是宇宙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也是宇宙万物的理想存在状态。之所以是理想存在状态,就是因为“和谐”的缘故。天地万物都含有阴阳两方面的因素,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了“冲气”、“中气”、“和气”或“中和之气”。此处的“和”,乃是“阴阳之和”,即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交合而形成的平衡、和谐之状态。正是由于这种状态的形成和维持,万物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失去了这种状态,万物就会终止其生存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天之道,和为本。“崇尚和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道家认为由阴阳而生的万物除了具有平衡和谐的规律外,还具有循环往复的法则。道德经中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2][p.77] 人如果要归根,最根本的是要归其道,归其道便是“常”。因为“道”和由他产生的天地万物,都遵守循环往复的规律,并且都在周期性的动态平衡中维持其生存与发展。道家认为自然界有其美好的安排和秩序,人只要顺应自然,与自然事物互不干预,和谐共处,就会无为而无不为。

早在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就以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为依据指出:“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失之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1][p.225] 他认为“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自然辩证法》导言)。今天,只要正视一下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状态,就会看到以崇尚自然、崇尚和谐为特点,以主张天道无为、回归自然为宗旨的老子哲学的社会价值。自然科学的事实表明,有生命的和一切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事物,就是处于循环往复的动态平衡之中的。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必然会遭殃。近代工业文明以来,人类活动引起了自然界非常深刻的变化,人工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代替了原有的自然的生态系统,打破了天地自然的平衡,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珍稀物种不断减少甚至消失,全球气候变暖,人们过分贪婪的捕捞导致的海洋食物链的严重受损,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导致的水土流失以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伤害,化学污染以及核电站事故等等,无不给人类敲响警钟。破坏了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报复说明了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极端重要性,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自身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而“知和曰常”就是道教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让人们用心去认识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关系,维护它的和谐之美,这样人类才能够长久的生存下去。

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知止不殆,知足不辱”是道教在生态伦理学方面的又一重要主张。道家认为,由于人类认识上的失误以及聪明智慧的滥用,违背了自然之道,造成了人与环境关系的紧张,为了恢复人与自然的本原关系,使天地万物得以自然平衡,老子提出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2][p.196]的主张。老子认为,要使人们适可而止的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违反自然规律,不仅要“知止”即认识和把握天地万物的极限或限度,而且还要“知足”即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脱离现实情况。老子主张,人在认识自然的时候,关键是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有节制的取舍自然所赐之物,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道德经》中针对那些追求名利贪图享乐的极端奢侈行为提出了以下警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2][p.196] 也就是说,贪得无厌必然招致更大的浪费,过多的贮藏必然招致更多的损失。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p.207] 世界上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道自我满足,适可而止,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永不满足,所以只有知足知止这种知道满足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永远的满足。

老子哲学在主张“知止”“知足”的同时,反对的是“极端”、“奢侈”和“过分”。“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指的是品德和智慧高尚的人,应当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行为。老子这种主张少私寡欲的思想,对现实生活有很大的意义。当今许多环境问题和生态失衡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人们过分的追求财富名利物质的欲望。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的欲望,是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借着那种手段的发展而发展。”欲望得不到满足,人类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来实现它,实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又一轮的恶性循环由此产生。现代社会,人们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欲望,过度的开采自然资源,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了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系统正在不断的恶化之中。《道德经》从本原上提出了解决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方案和原则。老子认为生命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返朴归真,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人们应该恬淡生活,保持质朴,减少私心和欲望,去掉那些不好的习惯和毛病,反对奢侈浪费。《道德经》已经提出了关于自然界极限的朴素思想,“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2][p.69] “不盈”就是控制丰盈得当,而要做到不盈就要遵循道的规律,不能越过事物自身存在的限度,懂得对越过事物限度而对自然循环产生破坏的行为进行制止。只有兼顾当代人的利益、子孙后代的利益以及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利益,才能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老子的生态智慧是人类早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性把握,《道德经》作为道家的哲学经典,对世界哲学的贡献是极大的,是整个东方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它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强调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都对我们今天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宝贵的理论意义。正如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物理学家F·卡普拉对于以老子为始祖的道家传统作出的评价:“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而且是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1][p.227] 因此,《道德经》中所蕴含的独特的生态思想,必然会为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转变人类生活方式提供可靠的思想基础,对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陈阳,张晓华注译.道德经全集[M].海潮出版社,2006.

[3]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道德经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康瑞功作品选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学之意境
“中国学派”动画片的审美解读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传统审美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