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君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客观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克服对其重要性的片面认识。因此,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渠道。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问题成因 原因分析 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42-0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整体素质就难以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常常会发生诸多的心理困扰和消极情绪,甚至精神障碍。能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都能健康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20世纪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沟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 中职生心理问题成因剖析
如今的中职生生理上成熟,心理上很稚嫩,看上去像是成人,实际上还是孩子。在生活过程中,还不懂得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进行人际沟通,如何对待挫折,如何调整自我情绪,如何改变自身不良的性格习惯。因此,生理发育提前和心理发育滞后的矛盾,是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由于学校教育失当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学生的基础差、学习动力缺乏、自控力和辨别力也差、加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时时刻刻刺激着学生,学生整日处在高度紧张、焦躁、恐惧、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失望中,从而导致心理疲劳,引发各种心理疾病,特别是强迫症、自卑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空虚症以及神经衰弱等组成的精神障碍在中职生中发病率较高。家庭教育失误使当代学生个体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大多数父母出于“望子成龙”的极高期望值,当孩子的学习与家长的期望有所偏差时,家长不是训斥就是喋喋不休地唠叨。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使一些孩子产生孤独、逆反、封闭的心理障碍。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由于中职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3 从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首先,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及片面追求升学率怪圈的干扰,社会各界人士普遍把学校的好坏标准、档次高低、质量优劣定位在升学率的高低上,这就使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特点带来的“先天不足”而失去竞争的优势,甚至有人把职业学校视为异类。其次,一些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孩子引向只注重学习成绩或混个毕业证而忽视心理健康的歧途。还有少数家长全然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以及不认真的态度草率处理婚姻、工作、人际等关系。另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人员缺乏,组织机构不健全,加之目前教育管理部门缺少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的具体量化指标,致使基层中职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化,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研究呈现出无序和放任自流状态。
4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方参与社会生活,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它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认知、意志、情感等心理品质,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注意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学会角色转换,增强社会适应性,拓宽社会知识面;还可以增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磨练意志力,正确认识自己。
学校、家庭、社会应相互沟通,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时,绝不能忽视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学生出现问题尽量让其父母协助,借助社会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延伸,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
必须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根本性和切实性的依托,学生掌握一种基本的调节心理健康方法,及时恰当地宣泄心理障碍的郁结。每个中职生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个体,必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缺陷。这些心理缺陷常常导致心理失控,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妨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学会调节自己,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在心理缺陷面前,不应一味自我贬抑,而要把它当成奋斗的动力。
5 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在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仅应注重知识灌输,更应注重针对性和指导性;注重个性教育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生心理出现“症结”,要专门进行教育疏导,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其次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再次开展的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展示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国华.师专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2] 盛秋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