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中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2013-04-29 00:44吴梅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

吴梅

【摘要】中医高等院校教育已有半个世纪的历程,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教育体系,向祖国医疗战线输送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但是在中医教育规模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出现了“后继乏人”、“后继乏学”的窘境,如何在中医教育中推陈出新,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教师则在中医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培养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人才;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R19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7-02

中医,又称国医,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是集大成者,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医高等院校教育已有半个世纪的历程,解放后,全国各省市大多建立了中医高等院校,已经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教育体系,主要有师承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现代中医教育一直延用班级制、学年学分制、基础课一临床课一毕业实习三段模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各地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基地,向祖国医疗战线输送了大批中医药人才,提高了中医药队伍的群体素质,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医教育规模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出现了“后继乏人”、“后继乏学”,中医学在理沦上无重大进展、学术上无重大突破,医界无多步名医出现的窘境,甚至一度产生“取消中医”的谬论,中医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衰退,有关数据表明,目前,中西医的“剪刀差”越来越大,每年中医师的增长人数还不到西医的零头,名老中医后继乏人,全国著名中医的人数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之所以出现中医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关键是培养人才的政策和导向出了问题,这又让我们反思中医学校教育的得失。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中医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讲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对一个教师来说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是教学的本质所在,这一点对于中医教育尤为重要,众所周知,中医学产生于几千年前,其理论在今天看起来显得抽象古朴,对多数医学生来说,乍一接触,如果没有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就会觉得其晦奥艰涩而丧失学习的兴趣,那点对中医学的好奇心一旦被浇灭,想要重新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之火,就会显得及其棘手,加之本身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做到博览群书,教学过程中能做到解疑答惑,同时还应注意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尽量通过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还要会适时、恰当的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除了具有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外,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一个医学教师而言也非常重要,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了一定实践经验,授课时就可以融入生动的病例来充实教学内容,而且,亲眼看到书本上的东西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讲课时才会底气十足,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习传统教育模式,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如上所述,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且其底蕴深厚,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标榜以快速提高考试能力的各种复习资料纷繁复杂,各科都是如此,中医也不例外,学生对各类知识的记忆可以做到滚瓜烂熟,但实际运用却多无从下手,例如一类以趣味记忆方剂为内容的小手册,作者将各种常用方剂的组成简称连在一起,组成句子或短语,有的配以插图,对于备考者来讲,确实形象生动,能大大提高记忆效率,实则不然,有学生以此备考方剂学,成绩确实不错,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却只知方,不知证,不知方中君臣佐使,更不知加减。究其原因,以这种简易“趣味歌诀”记忆方剂,趣则趣也,然味淡而不悠长,实为偷懒的捷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学习传统中医教育模式,采用师带徒方式,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接触临床的机会,增强其动手能力,是对书本知识的巩固、强化,同时对加深理解、记忆也会有很大的帮组,尽可能将教、学、做一体化融入到中医教学过程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我们还需努力

医学工作是一项性质特殊的工作,医学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疾苦患者,医学生未来工作的直接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作为一名医者,我们的行为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牵系着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中医药人才,不仅医术要精,更重要的是思想觉悟要高,道德品质要好。

近些年来各种医患纠纷也时有发生,加上现在的医学生即未来的医生大多都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且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直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百般呵护,只求付出不求回报,这种“无限责任”的关心、呵护,使他们一方面变得自我意识很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对周围的任何事表现出漠不关心,缺乏基本的责任感。面对这种现状,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搞好医学专业教学,又要加强学生的医德教育。在这方面,唐代名医孙思邈堪称典范,他的《大医精诚》至今读来仍不失借鉴意义。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风尚方便,我们不光可以通过讲述历代名医高尚的品质激励学生学习效法的方式,还应当注意做到身体力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仅仅进行口头教育是不够的,以实际行动在学生面前树立学习的榜样,威力才是无穷的,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盛亦如.中国中医教育史研究60年[J].中华医史杂志,1996,26(3):170-178.

[2]张艳萍.中医院校逻辑学教学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科版),2008,10(4):39.

[3]鞠新刚,姜真,王庆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08(3):73—78.

[4]吴荣,王阶.中医传承方法学浅议[J].中医杂志,2006,47(6):475.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什么是“好的教育”?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教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