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2013-04-29 22:23冯屹李斌谭卫黄斌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冯屹 李斌 谭卫 黄斌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所有病例采用头颅CT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选择已被确诊的36例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后,24例患者达到完全闭塞,6例患者95%以上闭塞,3例患者90-95%闭塞,2例患者采用外科手术夹闭,1例患者死亡。术后未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较好,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生活均正常。结论 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6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171-01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颅内动脉壁发生囊性膨出,并且逐渐生长形成瘤样突起的部分。如果动脉瘤破裂,将会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血管痉挛等引发脑梗死,致死致残率极高。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主要有开颅动脉瘤颈夹闭和介入疗法,有研究表明,介入疗法相对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法能提高患者术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入疗法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日益成熟,已逐渐发展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最重要的一种方法,介入疗法以其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被推广应用,得到了广大患者的普遍接受。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科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研究的对象均为自2010年12月至2013年4月来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36例,男17例,女19例,年龄在39-71岁之间,平均年龄(58.2±8.4)岁。其中27例患者因突发剧烈的头疼入院,有的患者还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16例患者的后颈、腰骶部出现疼痛;9例患者出现颈强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检查呈血性脑脊液;4例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临床治疗按照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17例;Ⅲ级10例,Ⅳ级3例。

1.2 影像学检查 参与研究的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经头颅CT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进行检查,其中5例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以便详细了解患者动脉瘤的形态、位置、数目、内径、血管痉挛等情况。检查结果:前交通动脉瘤9例,后交通动脉瘤17例,眼动脉段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基底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其中出血2次以上8例,脑动脉造影显示瘤体最大者为11mm×9mm×9mm,最小者为3mm×2mm×1mm,形状基本上均为球形或葫芦形,瘤体/瘤颈比为1.2-2.6。

1.3 治疗方法 采用气管内插管进行全身麻醉,经股动脉Seldinger法实施穿刺,置6F导管鞘,全身肝素化后行DSA进行检查,了解患者动脉瘤的形状、位置、大小、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脑底动脉环等具体情况,瘤体/瘤颈比值<1.5者直接采用介入疗法进行治疗,瘤体/瘤颈比值1.5者在支架或球囊辅助下采用介入疗法进行治疗。根据动脉瘤的直径大小选择相应的电解脱微弹簧圈(GDC Matrix或EDC)。在示踪路径图下进行栓塞,经导引导管在微导丝的导引下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内,同轴系统导管间用生理盐水持续滴注,经微导管送入弹簧圈,填满动脉瘤腔,弹簧圈在X线透视的情况下,在动脉瘤内盘旋至致密不透X线,经导引导管造影动脉瘤不再显影。拔出导引管,留置导管鞘,不中和肝素,6h后拔除导管鞘,压迫止血30min,穿刺点局部加压包扎。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以后给予尼莫地平以解除血管痉挛,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甘露醇脱水治疗三天,每日口服少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3个月,6个月后复查DSA。

2 结 果

本研究中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后,24例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达到完全闭塞,预后良好,6例患者95%以上闭塞,3例患者90-95%闭塞,2例患者采用外科手术进行夹闭,1例患者死亡。患者经治疗达到临床治愈后出院,术后载瘤动脉显影均显示正常,未再出现死亡,无异位栓塞及永久性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4个月,复查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瘤体栓塞完全,动脉瘤无复发征兆,载瘤动脉通畅,未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较好,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生活均比较正常,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3 讨 论

3.1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最初主要是用于动脉瘤的形态和部位不适合采用外科手术夹闭或是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的患者。随着介入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如弹簧圈固位技术、表面改良的弹簧圈、带膜支架、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和多样化的弹簧圈解脱技术等,使介入疗法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并有可能成为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3.2 如果患者被确诊为动脉瘤之后,应勇敢的面對现实,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否则后果会相当严重。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险系数极高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动脉瘤如果破裂,就很容易会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危险。临床罹患动脉瘤的患者大多数为中老年人群,一般都或多或少伴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病,动脉瘤破裂会导致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防止动脉瘤破裂,是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

3.3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在手术治疗中出现动脉瘤破裂,使载瘤动脉及其附近动脉出现闭塞或血管痉挛导致脑梗死,出现动脉瘤破裂不仅与手术过程中的处理技术有关,还与出血及麻醉程度、血管自身的状况、动脉瘤的构造有极大的关系。临床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时,应该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充分了解动脉瘤的状况并进行正确评估,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疗方案,手术操作应具备娴熟的技能,拥有丰富的处理临床出现动脉瘤破裂等状况的经验,减少术中出血,手术结束之后,给予良好的护理,跟踪患者一段时间,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时给予适当的处理,使患者具有良好的预后。

3.4 参与研究的36例患者经临床检查并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并决定采用介入疗法进行治疗,其中33例患者的动脉瘤闭塞程度达到了90%以上,只有2例患者需要采用手术夹闭,1例患者因年龄过大并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死亡,有效率达到了91.7%,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介入疗法因其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安全有效,显现了其在治疗动脉瘤的独特优势,逐渐被医生和患者所认可,已经成为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江涛,王朝华,谢晓东,等.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1,19(1):16-17.

[2] 肖兵,刘春平,赵卫.复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J].西部医学,2009,21(11):1964-1966.

[3] 陈光贵,罗来兵,郑立升,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20例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4):376-378.

[4] 邵秋波.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21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21-22.

[5] 李发中.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5):151-155.

[6] 白新学.91例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7):67.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护理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经造影导管血管内注入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腰大池持续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价值探析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