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梅
【摘 要】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鲁迅先生写下了光辉的一笔,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现代,其思想也很有现实意义。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并不多,但诸如祥林嫂、阿Q、孔乙己等形象的构造却十分鲜明,对后世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许多人物活灵活现,让人至今印象深刻。通过对鲁迅笔下一系列人物的分析,我们看到了鲁迅文学上独特的表现手法。本文就从这里出发,探讨鲁迅小说里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鲁迅小说;语言艺术;人物形象
鲁迅作为我国的著名作家,其语言独具特色,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语言讽刺幽默、隽永
在鲁迅的小说语言中,经常有运用古文字的语言进行讽刺的现象。《阿Q正传》的许多语言就体现了这一点。说起来的时候十分郑重其事,也是许多受到了封建思想影响之下的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的秀才有的口吻。即使这样,在阿Q眼中却也好像是不值一提一样,可见其性格的自尊,从中透出的意味十分诙谐,让人捧腹。
将幽默的情绪融入实际的生活,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在《高老夫子》中,鲁迅就以十分诙谐的方式刻画了一个人物高干亭。虽然是一个教员,但在其思想意识之中根本就看不起课堂上的女学员。在他上课的时候,几乎都是将一些刻板的东西当成了教学活动的主流。从走进教室开始,鲁迅就给他刻画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充分反映出高干亭的所有心理过程,反应他的性格特征,用语十分机变。鲁迅对于这里课堂的描写,几乎是其艺术的一个巅峰,将幽默的手法完全融合在模拟的现实境况当中,让人们理所当然地看到了一个诙谐的真实场景,引发深思。
二、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
鲁迅进行人物塑造的时候,通常喜欢运用直接的描写。就好像塑造孔乙己的时候,对孔乙己的外貌等方面的描写只是一笔带过,但看起来却是十分真实。他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里透露了几个信息。一个是站着喝酒,就是说其目前的经济状况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属于中下层的;一个是穿长衫,这一形象通常专属于读书人,说明孔乙己读过书,而且也与那些社会地位颇高的人有一定的共同之处;还有一个是唯一,就是说只有孔乙己在这一酒店中是这样地位不上不下的另类。喝酒跟穿衣形成了矛盾,也反应了他的处境与理想的差距:从处境上来说,他就是一个贫苦的人。而在理想上,他又不愿与贫苦人为伍,仍把自己看成性格高傲的知识分子。后来的一些外貌方面的描写,将其形象写的十分落魄,由此可见,孔乙己的生活并不如意。他身上的伤也说明了他经常受到上层人士的侮辱,生活非常困苦。他身上那件舍不得脱下的长衫,又脏又破,可是为了彰显读书人的清高,他宁愿穿着这样的衣服。脏了又不愿意洗,非常懒。为了体现自己的学识,他说话的时候还会满口之乎者也,好像他有很深的学问。鲁迅正是用这种常规化的笔调,勾勒了一个受到封建教育毒害而在思想上十分落后扭曲的读书人形象。
鲁迅在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时候,往往喜欢描绘人的眼睛。因为眼睛可以准确的反应人的性格以及情感的发展与变化,描绘研究更能让形象与气质结合起来,深入到形象的内心深处。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这样的例子,鲁迅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在整部小说中出现了十二次。鲁迅是想利用对祥林嫂研究的描述,反应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之下,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极其甘愿受到命运摆布的懦弱心理。祥林嫂第一次去鲁四老爷家帮工的时候,是顺着眼。这时候的她表现出来的就是干活勤快,安分老实;第二次已经是发生了悲剧之后,再到鲁四老爷家就是眼角有些许泪痕了,由此可以看出她在悲剧之后的伤心与彷徨。对于祥林嫂痛述儿子的死,鲁迅先生写的十分传神,祥林嫂的眼神中也没了神采,由此进一步写出祥林嫂自此无依无靠的痛苦。而祥林嫂如疯子一般不断痛述儿子死的经过,遭到的是人们不断的嘲笑,这时她的眼睛是直直的,由此看出其性格已经被一系列的打击伤害的十分呆板,失去了生气。在作品的最后,祥林嫂临死以前,鲁迅又写到了其眼珠间或一轮的转动,由此看出祥林嫂还活着,但已经好像成了一个行尸走肉,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完全被悲剧掩盖了。由此,祥林嫂的悲剧意义被引发到了最高端,以祥林嫂的形象痛斥了封建制度下那些腐朽思想对人的摧残,让表现的主题更加鲜明。
三、以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在鲁迅的众多小说作品中,往往人物的形象都是依靠富有个性的语言方式呈现的。无论是故事情节中的主角还是配角,都十分个性鲜明。就比如说孔乙己这一形象,虽然话语的描述并不多,但所有的话都是十分充满个性,让人想象不到的。就好像他对于偷书一事的反驳,认为读书人严重的偷书应该是窃书,这好像是一种无赖形式的对白,但也是孔乙己特有的语言方式,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孔乙己那种骨子里的读书人的骄傲情绪,也看出了他迂腐的内心想法。在他的思想中,读书人如果与偷窃一事发生了关联,就是一件特别丢面子的事,因此即使是在偷盗的时候被别人打断了腿,他特是十分心虚地说是跌断的。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些富有个性的语言将孔乙己这一形象塑造的十分鲜明生动,将其内心那种读书人的骄傲展现的一览无遗,也由此看出了封建制度下的教育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毒害。孔乙己一系列的语言,深层次的揭露了其性格特征,也让这一形象塑造的十分完美。
四、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
鲁迅在小说中的语言也十分喜欢斟酌,每字每句都要求十分严格。在小说中,有不少单纯叙事或是单纯写景的情节,用的那些动词以及形容词都是十分生动鲜明的,在其作品《社戏》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在前去赵庄看戏的时候,大家忙着张罗着撑船去看戏,对于小伙伴们动作的刻画,就表现的非常到位。每一个词都是精挑细选。就好像“大家跳下船”中的“跳”和“拨”两个字,就直接刻画出了小伙伴们可以去看戏的兴奋以及急不可耐的样子。总算是得到了大人的允许,可以去看戏,大家都十分兴奋,恨不得立刻就赶到赵庄去,因此都抢着撑船。
因为在鲁迅的小说语言中,动词与形容词都运用都十分准确细致,因此让作品看起来比较平淡的内容中可以透露出非常深厚的思想与情感的取向,将所有的思想都融合在单纯的语言之中,使文章给充实,形象更鲜明,还让小说要表达的主题可以得到更多的深化。
【参考文献】
[1]王学谦.寻求突破的有益尝试——评许祖华等的《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J].鲁迅研究月刊,2013(03).
[2]肖珩.“看/被看”的底层文化传统——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J].世纪桥,2013(01).
[3]朱智秀.论鲁迅文学批评的特色—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为中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4]王吉鹏,宋凡.变态与扭曲: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心理内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